家长应慎用“反比”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亦不是不可量 。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 。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通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 。
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优秀了,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 。”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话语中,充满着埋怨和责备 。
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看齐,但通常效果却不理想 。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近而产生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个,全国恐怕也就这么一两个 。”“你怎么不去学他,想当年你也不咋样,恐怕连我都不如!”等等 。
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榜样的意义就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条件反射,本能地拒绝学习其他 。有的孩子说“别烦我”,恐怕就是这种特定情绪的写照,也是“反比”带来的副作用 。
在媒体上孩子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都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对照自己 。这时,如果家长能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那么,这个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无穷的力量 。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现副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让孩子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觉得可以追上的动机和愿望 。比如在电视台的儿童节目里看到一个画画的很好的孩子时,家长不妨这样说:“这画画得真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练上几年,肯定也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 。
”或者说:“孩子,你觉得他的画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习他呢?”反之,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适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觉得太遥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 。
【家长应慎用“反比”】综上所述,家长应慎用反比,学会运用激励机制,让孩子们与榜样看齐,使他们有信心赶上去 。

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千万不要惩罚淘气的孩子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淘小子在“淘气”中潜在着求知的渴望、认识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 。他们在“淘气”中,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使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正是在“淘气”中,由于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才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 。
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后,成群的小孩子会冲进比赛场地,自发地进行较量、角逐,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夺冠”和破记录的雄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无所顾及的探究欲和大胆的不拘一格的开创精神 。可以说,这些在大人看来是“神淘”孩子中,正孕育着未来的各行各业的能手,甚至是独树一帜,卓有成绩的专家、学者 。
可见淘气并非坏事,它绝不等同于捣蛋与过失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淘气”横加限制,把孩子管成低眉顺眼,垂手呆立的“少年老成”,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