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宝宝生活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到了一定水平的反映 , 也是一个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孩子1岁之后 , 父母就可以进行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 , 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以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小时候生活自理能力就比较差的孩子长大以后 , 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 ,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 他们往往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 , 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 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容易采取退缩和依赖的态度 , 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 。
所以 , 做父母的应该及早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
每个人在孩子时期都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 , 也具有做事的身体条件 , 如果此时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 既顺理成章又事半功倍 。
遗憾的是 , 有一些父母总是以孩子小、什么事情做不好为理由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 洗脸、洗手、喝水、喂饭等样样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 , 不愿意孩子伸手 , 在这种氛围下 ,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何而来?
父母也许以为孩子再大一些 , 不用学也能会做 , 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再学也不迟 。殊不知 , 这样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了等、靠、要的行为习惯 , 后患无穷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 但是爱过了头就是溺爱 。要知道 , 高度的呵护 , 完全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和爱使唤人的习气 , 长大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是怨天尤人 , 遇到过失则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缺乏自主能力 。
年轻的父母们要从溺爱的误区中走出来 , 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从幼儿时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
自理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 首先是让孩子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各系统功能的成熟 , 他能逐渐学会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 同时随着语言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 孩子也会表现出愿意独立自主地自我服务的倾向 , 这是幼儿时期的共同特性 , 家长要因势利导 , 从小培养孩子自己料理生活方面的独立性 , 防止依赖性 。?
2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能力 , 喜欢尝试着自己做事情 。从这时就要注意小儿的自理能力培养 , 如教孩子自己用勺吃饭 , 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学着洗脸洗手等 。孩子开始学习做事时 , 手的动作还不协调 , 有时会搞得乱七八糟 , 家长不要责骂他 , 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 首先应加以鼓励和表扬 , 如说“宝宝真能干 , 会帮助妈妈做事了” , 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认可” , 然后再教他怎么做 , 并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 , 如穿衣服时 , 先把上衣给孩子披上 , 让他自己伸手穿袖子 , 以后让他自己学会两手抓住衣领往后一披再穿袖子 。这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 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 从而更激励他主动学习 , 独立探索 。如家长嫌孩子慢、麻烦 , 而一切代劳或过分溺爱 , 过分照顾 , 就挫伤了孩子独立性的萌芽 , 使他们养成一切依赖于别人的习惯 , 这对孩子是害而不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