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谢尔比大叔说《爱心树》

【听谢尔比大叔说《爱心树》】我试图换一种方法来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干脆只读图,不看文字,结果发现,除了那几段比较长的对话外,其他的基本都没有被误读,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图画书的图是主要的,文字只是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
一个小孩和一棵树构成了整个故事 。当孩子小的时候,树是他的玩伴儿,采集树叶、荡秋千等等,简单而温馨,随着孩子长大,他开始向树索要果子,再到树叶,树干,只到最后只剩下树桩,实在无法再要下去 。索取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换钱,或者盖房子,或者造船去远方航行,总之都是为了满足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的各个阶段的目的,而树,每次都是“很快乐” 。
不断提要求,最后落得很惨的例子是《渔夫和金鱼》中,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童话的训诫意义就在于“不要贪得无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渔夫也没有受到更多的惩罚,到最后也只不过回到了自己生活的起点上,和先前一样,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渔夫的妻子不过是像做梦一样过了几天富贵日子,等梦醒了也就现实了,金鱼在知恩图报的同时,也爱憎分明 。
这个故事就如同“狼来了”一样,未必确有其事,但往往约定俗称地成为教育孩子的必备教材 。
《爱心树》中的树,只是给予,从不计较,更不惩罚,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树桩的时候还说:“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 。我现在只是个老树桩,真是抱歉……”故事中没有惩罚,但留下的思考更多 。
树和孩子的关系让人不得不想起了父母和孩子,爱是毫无理由地向下传递,这是写进人类基因的信息,父母的爱是毫无选择的,而孩子的回报则是靠教育、文化以及自身的修养才能达到 。无数的例子——生活中的,文学作品中的,都能作为有力的证据,甚至现在还有一个名为“啃老族”的新名词,指的就是那种有独立生活能力,依然向父母索取的人 。
《爱心树》的结尾,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也很有力量 。这正反应出谢尔比大叔的高明——冷静却不咄咄逼人的睿智 。
那个已经成为老人的“孩子”说,自己现在很累,什么也不想要,就想坐下歇会儿,树“尽量把自己,挺高”,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人生的一些道理需要阅历的帮助,孩子最后想明白了 。于是树和人的关系也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时应该叫相依为命 。
不过这种关系不能复制到人类社会中来,树的寿命足够等到人想明白,而人恐怕不行 。另外,《爱心树》的这种翻译,我总感觉不是最准确的,原文叫“TheGivingTree”,有的时候,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总不会严丝合缝 。
(文/育儿传媒专家:李雪琴)
【妈育儿网独*家使♀用,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