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早留学心理压力大

上世纪80年代,留学生在大众的心目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群体 。而今,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生的年纪也越来越小 。父母沉甸甸的爱、异国陌生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体制,给年轻的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向人求助 。
事件回放
小惠高考时成绩不太理想,父母商量着卖套房子也要送她出国读大学 。一开始小惠不愿意出国,经过几次说服后同意了父母的安排 。小惠“大三”的时候,夫妇俩还特地去新加坡看望了女儿 。女儿“大四”时,父亲陈先生给学校打去了电话希望问问女儿4年的表现 。得到的消息却是,小惠在大二第一学期就申请退学了 。
最终,陈先生夫妇通过小惠的同学找到了她 。事实是,小惠的确退了学,回到了自家所在的城市,但是她保留了国外的账户,用父母汇的钱泡网吧、逛街、旅游……听说父母要到新加坡去看她,她立即想办法提前到了新加坡等着“接见父母” 。回家后的小惠每天在家上网不说话,父母问她为何要欺骗,小惠只回答一句“不想让你们失望” 。
A 父母的高期望催生出的“虚假自我”
小惠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受到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巨资送孩子出国学习,但小惠自己却并不想出国 。在平日的工作中,这类父母孙嘉仪也曾多次遇到 。“他们为了孩子煞费苦心,但是他们的爱是有代价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要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
徐勇则分析说:“从媒体报道中透露的信息来看,父母对小惠期望比较高,而小惠其实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付留学生活 。她内心有很强的内疚感,她很害怕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 。”徐勇指出,小惠的这种心理状态,与她的人格成长模式有关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以来一直给孩子传递“你必须按我们的希望来成长”的信息,孩子就会发展出虚假自我 。虚假自我使得孩子必须满足别人,比如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 。在他们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我必须让父母满意” 。当他做不到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
小惠偷偷地退学,这是因为她无法承受父母对自己的失望 。在徐勇看来,小惠的行为纯粹是为了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样做对她来说,可以暂时回避父母对她的失望 。“在小惠心里,父母也许不是能提供支持、理解的人 。”
B 新环境的压力易导致逃避消沉心理
虽然在法律上,小惠已经成年,可是刚刚完成高中学业的她,心智发展方面尚不成熟 。来到异国他乡,语言可能是她以及和她有着相似情况的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一个严峻挑战 。“设想一下,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来到国外,没有家人的呵护、人生地不熟、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不能完全明白,下课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又十分有限,回到宿舍面对一大堆作业不知如何下笔 。这样的压力即使是一个心智成熟的硕士生、博士生也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消化适应,更何况心志尚未成熟、没有应对逆境经验的小留学生 。”孙嘉仪表示,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两种消极的结果:逃避、消沉、沮丧;或者激进、易怒、充满憎恨的心理 。
在日常的咨询中,孙嘉仪接触过多例年轻留学生的个案,“有的人是去华人比较多的国家留学,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可是他们依旧会觉得痛苦 。一方面是他们适应了中国式的教育体制,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很难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常常会感觉到孤单沮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