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和治疗

【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和治疗】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 。通常在产后12~72h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以全身肌肉无力、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 。通常在产后12~72h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以全身肌肉无力、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知觉减退或消失及四肢瘫痪,卧地不起为主要特征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或发生产后瘫痪后不及时治疗,将会使一批高产奶牛遭淘汰,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

    1 病因

    虽然产后瘫痪的确切发生机制还没有明确阐明,但是人们认为干奶期的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分娩时和分娩后血钙的迅速降低是诱发本病的直接原因 。

    干奶期,尤其是产前饲喂高钙日粮,使钙磷比例不当,过多的钙使甲状旁腺分泌减少,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钙动用能力 。

    分娩时,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产后进入抑制状态,使钙吸收减少,血钙下降 。而血钙下降又会加深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使血钙急剧下降,病情迅速恶化 。

    分娩后,母畜的能量损耗很大,食欲和消化吸收机能减弱,引起钙吸收减弱,但是由于产后泌乳,产生产后第一天血钙消耗较多,大量钙进入初乳,然后随初乳排出,致使血钙含量急剧下降 。血钙过低引起甲状旁腺机能紊乱,不能充分调动骨中钙进入血液,使血钙不能及时得以补充,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 。

    另外,奶牛在产犊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污染严重,或者因胎位不正进行助产时,向外拖拉胎儿引起子宫内膜或阴道的损伤;有时产后胎衣不下,不能正确地人工剥离胎衣均能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局部炎症,最终导致全身感染诱发瘫痪 。

    2 典型症状

    分娩后3d以内,病畜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瘤胃活动、排尿、排粪停止;目光凝滞、步态摇摆、站立不稳、后肢交替踏脚、肌肉震颤;鼻镜干燥、皮温变低,体温下降至35~36℃,随后表现瘫痪,卧下时四肢集于躯干下,头向前伸,伸舌、磨牙,不久四肢伸展,头部弯向下侧 。

    3 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

    分娩前一个月的干奶期,饲喂低钙高磷日粮,钙磷比例由2∶1调整为1.5∶1,可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促进肾脏1,25-二羟钙化醇的合成,从而提高分娩时肠钙和骨钙动用能力,防止血钙急剧下降 。另外,分娩前1周每天肌肉注射维生素D,每50kg体重100万IU,可减少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并于分娩后及时静脉注射25%硼酸葡萄糖酸钙300~500mL,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

    干奶牛和泌乳牛分开饲养,增加怀孕牛的运动量,合理配制精粗饲料以及矿物质比例,尤其增加青绿饲料以补充维生素,分娩前两周开始减少蛋白质饲料 。母牛分娩完休息20~50min后,给予大量的温麸皮盐水,在产犊后3d内喂优质干草和少量麸皮(约0.5kg) 。

    奶牛产犊后,乳腺分泌活动迅速增强,但由于奶牛产后体质虚,此时应以恢复奶牛体质为主,故在最初几天挤奶时,不要将乳汁全部挤净,而应使其留有部分乳汁 。如果产犊后1~4d就将乳汁全部挤出,血钙含量会迅速下降,易引发奶牛产后瘫痪,即使治疗及时,产乳量也会受很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疗或病势严重,则会导致母牛死亡 。一般在产后30~60min即可挤奶 。第1d,每次只挤出2kg左右够喂犊牛即可;第2d,大约挤日产奶量的1/3;第3d挤1/2;第4d挤3/4;第5d可将乳房中的乳汁全部挤净 。这样既有利于奶牛尽早恢复体质,又可防止奶牛产后瘫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