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最常见出血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
小儿最常见出血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
病因和发病机理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本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史,病毒感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约80%患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抗体,它吸附在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受损而被单核巨细胞系统所清除;此外,吸附这种抗体的血小板易在肝脾(主要在脾脏)中被巨噬细胞吞噬,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
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与循环中抗血小板抗体量的多少成正比,即抗血小板抗体量越多,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越严重 。新生儿患者其母可患有同样疾病,由于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以上特点都支持ITP是免疫机制引起的疾病 。
脾脏不但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而且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脾切除有效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抗体滴度显著下降 。
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 。
(一)急性型
小儿时期发病者多为急性型,病程短于6个月 。发病年龄多在2~6岁 。半数以上患儿于发病前3周内有病毒感染病史 。偶见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皮内注射结核菌素之后发生 。
起病急,自发性皮肤与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 。多为散在针头大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亦可见淤斑,分布不均匀,以四肢较多,严重的可见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 。常伴有鼻衄或齿龈出血 。偶有呕血或排黑便,但多为口鼻出血时咽下所致,发生胃肠道大出血的很少见 。球结膜出血也是常见的症状,偶见肉眼血尿 。约1%患者在起病早期发生颅内出血,预后严重 。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 。
除出血症状外,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淋巴结不肿大,仅10~20%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
【小儿最常见出血性疾病】本病呈自限性,一般于发病第2周出血减轻或无自发性出血,第2~3周末出血即可消失 。85%~95%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自然痊愈;约15%转为慢性过程 。病死率约1%,主要死于颅内出血 。凡起病急,有感染病史的多预示有早期缓解的可能 。
血小板明显减少,常在20×109/L,以下 。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二)慢性型
病程大于6个月 。发病多为10岁以上学龄儿童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起病缓慢,出血症状较轻,主要为皮肤和粘膜出血,可为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出血,每次发作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偶有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发生颅内出血 。经过长期追踪观察此型于4年内自然痊愈的约达50% 。
血小板常波动于2O×lO9~80×109/L之间 。也有在两次发作间血小板数恢复正常的 。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血小板减少,出血轻重多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血小板低于50×109/L,出血轻重多与血小板计数高低成正比 。若血小板低于5O×109/L时则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束臂试验阳性 。
(二)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 。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增高 。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 。
(三)血小板相关抗体G(PAIgG)增高 。PAIgG的含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 。
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