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中的婴儿需要父母尊重

摘要:襁褓中的婴儿需要父母尊重 ,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 , 尊重孩子” 。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 , 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 , 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仅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 , 尊重孩子” 。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 , 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 , 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仅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 , 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 , 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 , 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 , 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 , 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 , 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 , 如果你选择了前者 , 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 , 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 , 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
“不管怎样看待他 , 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
其实大不一样 。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 , 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 , 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一出世 , 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 。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 , 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 , 并学习控制环境 , 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 。如 , 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 。瞧 , 他与我们成人一样 , 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 , 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 , 满足生存需要 。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 , 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 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 , 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 。例如 , 在新生儿初期 , 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 , 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 , 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语言 , 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 , 给他设立一些游戏 , 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 , 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 , 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 。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 , 一点一滴的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 , 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他就会从认识世界一开始 , 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 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
反之 , 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 , 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 , 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 , 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 , 那么 , 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 , 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 , 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 , 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 , 他是无助的 。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 , 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 , 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 , 在他长大后 , 无论怎样重建自信 , 根基总是摇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