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摘要: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第一种方法:按年龄计算年龄 剂量 年龄 剂量出生 1个月内 成人剂量的1/18 4 岁 成人剂量的1/32 个月 成人剂量的1/14 6 ..

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第一种方法:按年龄计算
年龄 剂量 年龄 剂量
出生 1个月内 成人剂量的1/18 4 岁 成人剂量的1/3
2 个月 成人剂量的1/14 6 岁 成人剂量的2/5
6 个月 成人剂量的1/ 7 9 岁 成人剂量的1/2
1 岁 成人剂量的1/ 5 12~14岁 成人剂量的2/3
2 岁 成人剂量的1/ 4 18岁 成人剂量
【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第二种方法:按体重计算
小儿用量=成人用量×小儿体重(kg)/成人体重(50或60kg)
第三种方法:按体表面积计算
60kg体重的成人体表面积按1.70m2计算 。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小儿每日药用量=成人每日药用量×小儿体表面积÷1.7
注意:公式中体重最好是实测体重 。如不能实测,则按体重(kg)=年龄×2+7估计 。
以上几种计算结果可互相参考 。
父母自己掌握了小儿服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后,在对医生开出的药物服用量有疑问时,也能进行核算,以确保无误 。
儿科用药特点
有人讲“小儿用药只要注意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了 。”其实不然 。折算剂量固然重要,但对于小儿的合理用药来说,差距尚远 。由于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1、新生儿用药特点 。
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 。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 。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 。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
2、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 。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
3、儿童期用药特点 。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如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较易发生酸、碱血症;应用利尿药较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现象;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比较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可使牙釉发育不良,牙龈发黄,因此7岁以内忌用 。用药时,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发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