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土化之范本——中元节


佛教本土化之范本——中元节

文章插图
佛教本土化之范本——中元节
在老北京 。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 。在上世纪20-40年代 。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不仅北京如此 。全国各地都如此 。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 。逐渐边缘化 。
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半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民间传统节日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原是小秋 。有若干农作物成熟 。民间按例要祀祖 。用新米等祭供 。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 。每到中元节 。家家祭祀祖先 。供奉时行礼如仪 。同时上坟扫墓 。祭拜祖先 。
传统节日
“盂兰盆节”名称的来历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 。源自佛教典籍 。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 。无法进食 。便向佛祖求救 。佛祖感其孝心 。授予《盂兰盆经》 。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 。以后传承开来 。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可以说 。中元节是佛教中国化的范本 。
主要祭祀活动
【佛教本土化之范本——中元节】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 。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 。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 。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 。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 。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 。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 。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 。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此时盛夏已经过去 。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 。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 。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 。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 。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 。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 。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 。每日晨、午、昏 。供三次茶饭 。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 。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 。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 。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 。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