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的基本安全教育


单纯依靠家长的监督还不够,家长应尽快教授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办法,使孩子能够主动地避开危险 。
1、 防止意外伤害
经常拿电视里或身边的事故来警戒孩子,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常见的危险情况,比如不正确使用健身设施、乱碰电器设备、玩弄尖锐物体、私自玩火玩水、乱穿马路等 。
家长要经常向孩子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活动时要双手抓紧、双脚站稳;不要攀高,更不要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不要触摸旋转的电扇,或玩弄插座;不能把剪刀、厨具当作玩具等 。
2、防范走失
告诉孩子,一个人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能跟陌生人走 。让孩子尽早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全名及工作单位,教会孩子遇到危险时,怎样拨打呼救电话 。
3、 教孩子礼貌待人
孩子的控制力较差,玩耍时常常没有分寸,甚至在争吵中伤害其他孩子 。此时,家长的教育尤为关键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给孩子讲小朋友懂礼貌、讲道理的故事 。孩子有了好的玩具或零食,鼓励他们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可以让爸爸妈妈或老师来解决,不能打人、咬人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当别的小朋友动手时,应该怎样避开攻击,保护自己 。
4、防范媒体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特别强,电视、电影的暴利镜头也很容易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对此,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 。但即使是小猫小狗的动画节目,也难免飞檐走壁、打打杀杀的镜头,因此爸爸妈妈要向孩子说明:这些只是演出来的,他们身上都系了绳子才能飞,他们的刀枪都是假的,如果小孩子学着做,都会有危险 。
需要注意的安全隐患还有很多,关键是家长要时刻把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切不可麻痹大意,或存有侥幸心理;同时随时利用亲身经历或身边事例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会他们自我保护,远离危险 。

家长必备安全常识
安全防范与宝宝须知



宝宝八九个月具备独立的攀爬能力,到他1岁多脱离父母的怀抱嚷嚷着要“自己走”开始,可能的危险就如影随形,宝宝可能受到陌生人的侵犯和骚扰,可能因为贪看玩具、花灯或风景与父母走散;也可能因为忽略了安全标识遭遇意外伤害……
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应当进行到哪一步,才既不会让宝宝误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坏人,都是危险的事物,想安全必须一刻也不离爸爸妈妈,又不要让他在走近危险区域的时候毫无警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也没有?《母子健康》告诉妈妈们,宝宝的自我防范要做到哪一步,才刚刚好 。
与陌生人交往篇
有陌生来电
怎样在电话里得体地应答,才能既听上去有礼貌,又避免透露宝宝是一个人在家或与保姆在家的情况?
一般来说,我们不赞成宝宝接到陌生电话时告诉他人家里的信息 。不要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你晚上再打过来 。”
● 宝宝说:“我爸爸在洗澡(或我妈妈在楼下的超市给我买果冻),你以后再打 。”
● 向对方索要电话,说“我爸爸一洗完澡就让他打给你”,也是一个办法,一般“有危险的陌生人”都不会把电话留下来 。
有陌生人敲门
有时宝宝单独在家时会有收牛奶费、收垃圾费的人叫开门,也有陌生人托着宝宝最爱吃的披萨饼盒子,说是“你妈妈叫我送比萨饼给你,你妈妈已经付过钱了,快开门让我把饼给你 。”
这种情况要告诫宝宝千万不要开门 。
● 宝宝这样说:“我爸爸现在在午睡,不方便叫醒他 。请半个小时后再来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