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哪条路最长》教案反思( 二 )


2.引导幼儿集体验证 。
在验证的过程中 , 教师除了引导 幼儿用点数玩具数量的方法比较路线 的长短外 , 还可引导幼儿将玩具排直后 直接比较 , 从而进一步验证运用数量多 少比较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 。
3.提升与总结 。
师:你们帮小班的弟弟妹妹解决了 难题 , 他们很高兴 。但他们还想问问你 们 , 下次他们再遇到因形状不同而导致 长短不同的路线时 , 可以用什么样的方 法比较出它们的长短呢?
教师以弟弟妹妹的口吻向幼儿请教 , 一方面可以做到首尾呼应 , 激发幼 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 另一方面也可 帮助幼儿总结经验 , 回顾与梳理活动的过程 。
活动反思:
一、主题活动的来源 中班幼儿对物体多少、长短的判 断 , 往往会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 , 在他们看来 , 相对于弯弯曲曲的排列 , 整齐排列而且笔直的物体一定是更长的 。针对幼儿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 ,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判断呢?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 , 我设计了本活动 。
二、材料选择的原则 在数学活动中 , 材料选择的恰当与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 。
一般来说 , 幼儿是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获得相关经验的 。因此 , 如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儿某些认识的误区 , 又能在最后帮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 那么 , 这样的材料就能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
因此 , 在设计该活动时 , 我选择了幼儿园最常见的拼插玩具 , 它是一个个的正方体 , 每个正方体都能拼插连接起来 。
这一玩具的基本特点是 , 它既可以组合成直线 , 也可以组合成曲线 。幼儿可以借助点数正方体的数量 , 比较发现用这种玩具拼搭出来的路线模型的长短 。此外 , 由于这一玩具可以随意组合拼插 , 幼儿也可以将它们拼插成直线 , 通过直接的比较方法 , 凭直观分辨出长短来 。
三、环节设计的思路 环节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 , 由浅入深 , 逐步展开 , 以引导幼儿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就该活动而言 , 教师应首先了解幼儿的一般认识 , 即:
面对四条弯曲不同的路线 , 他们是如何判断其长短的 。其次 , 针对幼儿认识上的误区提出问题 , 引导幼儿讨论交流 , 确定判断的标准 。
第三 , 让幼儿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 , 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经验 。
四、活动过程的指导 当我展示出由幼儿熟悉的玩具拼搭出的路线模型时 , 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了 。
面对四条弯曲程度不同的路线 , 幼儿在评判哪条路线最长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 , 并激烈地争论起来 。面对这样的热闹场面 , 我并没有急于作出什么结论 , 而是引导幼儿讨论和动手验证 , 找到用点数玩具数量的方法比较路线长短的有效办法 。在交流的环节 , 我又继续引导幼儿运用拉直比较的方法 , 找出最长的路线 。通过这个过程 , 幼儿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比较路线的长短 , 不能只凭眼睛看 , 而要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实际操作的办法来验证 , 以找到正确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