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动?


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许多孩子就是喜欢在家“宅”着 , 有时间也不运动 , 他们更愿意看电视、上网或者玩游戏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 , 学习第二 。因为他们认为 , 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 “在许多发达国家 , 中小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 , 而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 ,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 。”
在北京市某中学的塑胶操场 , 一群初二班学生在进行200米测试 。终点线上 , 老师不断大喊:“接着再走一会儿 , 别趴下!”但是 , 气喘吁吁的学生们不少都累倒在地 。“如今 , 许多孩子吃得越来越精 , 穿得越来越好 , 玩得花样越来越新奇 , 身体却越来越虚 。”据体育老师透露 , 该班56名同学中 , 近视者超过八成 , 个别学生甚至因患腰椎间盘突出需要休学 , 而患心脏病、抑郁症者不是少数 。
我国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 。调查显示 , 从1990年至今的20年 , 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 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视 。与2000年相比 , 少儿肥胖率增长近50% , 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
“现在 , 许多孩子就喜欢在家‘宅’着 , 有时间也不锻炼 。”孙云晓介绍 ,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 , 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 , 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为: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看电视 , 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表明 , 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 , 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 。
今天 , 不少中小学生到郊外出游时 , 感觉眼前无美景 , 提不起一点精神来 , “‘神马’美景都是浮云” 。他们最希望赶回家去 , 看电视、上网 。认为现实的景色不美、现实生活不好玩 , 这其实是典型的习惯养成问题带来的心理异化 。
“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 , 是顽强拼搏 , 是忠于职守 , 是崇尚荣誉 ,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是人格塑造 。”孙云晓说 , 全国3亿多未成年人 , 最薄弱的发展环节之一是健全人格 。调查表明 , 过去20年里 , 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 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 。
他说 , 如果我们的新一代体质虚弱、脾气古怪、缺乏责任感、不善于合作、攻击性太强 , 仅仅是一些成绩高分、身心“软骨”的孩子 , 这怎能不让人发愁?
根源在于重智育、轻体育的认识误区——
在“望子成龙”观念和巨大升学压力下 , 孩子们的运动时间被学习挤占 , 丧失了自主锻炼意识 , “喜静不喜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 , 中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 , 是什么原因让诸多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丧失体育运动的兴趣、没有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呢?
“根源在于社会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误区 。”孙云晓指出 , 环顾周遭 , 我们常听到很多父母、教师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 , 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句话反映出一种可怕的国民共识 , 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