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六种最常见家教误区

【父母们六种最常见家教误区】
一、贿赂式奖励
妈妈要给朋友打电话,为了让小娟安静地呆一会,她说:“静一点,别说话,我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 。”小娟问:“什么样的?”妈妈说:“带巧克力的 。”这种奖励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不需费脑筋,不需费口舌,效果当时又十分明显 。
但它的后遗症是:凡事都要讲“条件”,就连一些本来是份内的事,没有“条件”也应该去做的,可是受到此次得到“贿赂”的启发,他们就会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适的‘条件’才去做”的做事思维定势,这样,当然不利于孩子责任感和自律品质的形成,其消极后果是非常远久的 。
误区的避免:
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在孩子表现良好后再给予相应的肯定 。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才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
二、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
小勇正蹲跪在厨房的工作台上看妈妈整理从超市买回来的东西 。他尝试帮忙清理,妈妈赶紧抢先了;他又帮拿凳子给妈妈坐,妈妈没有反应;妈妈从冰箱拿出蛋夹放在桌上,准备将蛋排好,小勇这个时候帮忙把菜屑清理干净,放进垃圾桶,妈妈也没不吭声……,最后,妈妈突然叫着:“小勇,你走开!我自己来,等你长大一点再帮妈妈!”……
小勇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便到厨房找妈妈,见了妈妈脱口而出喊了妈妈一声:“妈妈晚安!”结果妈妈没有反应──可能是妈妈和爸爸在闹脾气,闷闷不乐;也可能是…… 。因此,就爱理不理的,连正眼也没瞧小勇一下 。小勇傻愣愣地站在那,心里很是困惑 。不过,第二天晚上,临上床睡觉前,他还是照样说一声:“妈妈晚安!”结果仍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小勇起床以后自己整理了房间,高兴的去告诉爸爸妈妈:“今天我自己把房间整理好了 。”妈妈却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早就应该自己整理房间了,有什么可得意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再对我们说“妈妈晚安”,或者将来有一天我们会不断地开始骂:“养你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帮!”,或者……
误区的避免:
家长应该是及时发现及时肯定孩子良好行为,进而让孩子适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三、无原则的让步
小牛吵着要糖果,妈妈不给,小牛张口大哭,没想到这时有客人来访,母亲看在客人的“面”上,只好给他 。
下次小牛又想吃糖果,妈妈照样不给,他再拿出看家本领──“哇……”大哭起来 。但这次没有客人,妈妈狠起心肠硬撑,不给就是不给 。他无可奈何,哭久了,肚子胀满空气,非常不舒服,沙哑的声音连自己听起来也讨厌,只好算了 。
再下次,小牛又想吃糖果,妈妈还是不给 。法宝再度使出来──放声大哭,巧的是,这时电话铃声大作,妈妈听电话怕太吵,只好认了,拿一颗糖塞住他的嘴巴,当然糖到哭止……
爸爸正在看电视新闻,小牛哭着要买零食,为了让爸爸能安静地看新闻,妈妈只好给他10元钱去买……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小牛知道在“客人来时”“爸爸看电视新闻时”“妈妈打电话时”……,哭闹是“有效果的”,因此,总是不断地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