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父母的任务 。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目的 。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 。父母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 。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
2、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 。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 。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 。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 。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 。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
有的父母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 。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
3、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 。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 。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 。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
4、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 。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 。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
12
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早期教育并不是花钱多就一定能“买”到的
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 。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 。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 。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 。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 。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 。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
- 宝宝大脑发育有哪些特点
- 幼儿营养食谱:葱烧海参
- 宝宝上幼儿园为何发生性格突变?
- 营养食谱
- 哺乳期能吃扁豆吗?哺乳期吃扁豆有什么好处
- 如何培养婴幼儿健康生活习惯?
- 男人想法与女人的差距
- 14个月幼儿不能宁静吃饭咋办
- 多大宝宝可以吃墨鱼 宝宝吃墨鱼竟有这么多的好处
- 宝宝入园后需要父母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