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手足口病 卫生预防要先行


严防手足口病 卫生预防要先行

文章插图
手足口病疫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应对呢?预防手足口病不单只是做好卫生消毒等措施就可以的了,还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理、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幼儿父母们对此表示关注,然而预防手足口病不单只是做好卫生消毒等措施就可以的了,还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理、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了解发病原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
流行环节及特征
(1)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
早期识别病症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眼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 。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 。
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 。它和水痘不同 。水痘皮疹以躯干为主 。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肢端,家长还是可以判断的 。
专家提示:
【严防手足口病 卫生预防要先行】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愈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但有极少数患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不能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