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船“向阳红9号”是一条旧船,条件很差,在长达40多天的海试中,叶菜只维持了两个星期,在随后的日子里,徐芑南和大家一样,每天吃的不是土豆烧萝卜,就是萝卜烧土豆 。每次潜水器下潜,徐芑南从不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盯着海面,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 。当“蛟龙号”完成首次1000米海试,大家欢呼雀跃之际,劳累过度的徐芑南突发心绞痛,脸色苍白,虚汗淋漓 。
看着大家紧张的表情,他忙安慰说:“没事的,你们忙吧,我躺一会儿就好了 。
2011年,“蛟龙号”冲刺5000米深海,完成136项科学实验,还采集到了素有“海底黑色黄金”之誉的锰结核矿石 。
一年后,“蛟龙号”成功突破7020米,下潜最深达7062米,不但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还创造了世界深潜奇迹 。这标志着我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实验技术,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3名潜航员与“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成功实现“海天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 。徐芑南非常兴奋,这一刻,他等了一生,年轻时的心愿终于在76岁时圆满完成!他说:“曾经以为这辈子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但现在得到这么好的结果,我无憾了!”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
当他在无锡702所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 。
相濡以沫
“在我心里,有一位特别想感谢的人,那就是我的夫人方之芬 。没有她的协助,我的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如果说在‘蛟龙号’研制过程中我起了一点作用的话,那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 。”徐芑南说 。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方之芬和徐芑南一起回国后,也参加了课题组,既当助手,又做护工 。徐芑南感慨地说:“夫人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家庭的温暖,还有研究过程中的扶持和协助 。”
方之芬则说:“他这个人,没有什么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他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潜水器,他这一辈子就感到欣慰了 。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他就会精神抖擞 。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一样 。”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方之芬带了许多速效救心丸,每次和徐芑南出门都要带在身边 。她说:“那时他有心脏病,严重的时候,他心脏早搏一天16000多次 。
每天夜晚,只要听不见他的呼噜声,我就会非常紧张,赶紧起来摸一摸他的心跳 。
徐芑南几乎每年都犯心脏病,他成了上海华山医院的常客 。每次住院,医生都要求他至少住两个星期,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悄悄溜出医院 。徐芑南知道,他等不起,“蛟龙号”的研发进度更等不起 。熟悉他的老朋友担心地对他说:“老徐,你这是拿命在拼啊!”徐芑南淡定地说:“等‘蛟龙号’完成7000米任务后,我就真的退休了,到时候休息时间多的是 。
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徐芑南右眼视网膜脱落 。纸上的资料,他只能用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电脑数据,他几乎看不见,这个时候,方之芬成了徐芑南的“眼睛”,把数学公式、海量数据、精密推算过程一点一点地念给他听,徐芑南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脑子记,夫妻俩这样一念一听就是10年 。
薪火相传
“蛟龙号”研制之初,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人人都是自己崗位上的主角,人人也是其他岗位上的配角,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 。“蛟龙号”团队的成员跟着徐芑南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术知识,更是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
- 此处应该有掌声。。
- 挫折不是牵绊,它是人生的焦点
- 匆忙的人生
- 爆笑!80后小夫妻的造人生活
- 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故事
- 让你感情人生的哲理笑话
- 传好早产儿健康人生的第一棒
- 女人生孩子的尴尬经历 感觉脸皮在生完孩子后厚了一层
- 早产儿特殊喂养法 不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 人生是一种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