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后骨盆出口径线临床分析

对45例产妇在临产后进行骨盆出口径线的测量,结果发现:在第一产程出口横径为7.5~8.5cm时,第二产程大多均增大0.5~1cm 。因此,如何评估三大因素的关系、及时发现难产并加以纠正,选择分娩方式,保证母婴安全是产科……
【临产后骨盆出口径线临床分析】临产后骨盆出口径线临床分析
对45例产妇在临产后进行骨盆出口径线的测量,结果发现7.5~8.5cm时,第二产程大多均增大0.5~1cm 。
出口横径在临床中的意义、中骨盆及出口面 。出口面包括出口横径和后矢状径,尤其出口横径更为重要,它是胎头通过中骨盆而进入出口面,能否顺利经阴道分娩的径线 。若出口狭窄则妨碍胎头内旋转完成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骨盆及骨质围绕出口面的横径 。出口横径过于短小≤6cm时,即使后矢状径再大也无法补偿,临床上很少遇到单独一个面狭窄,特别是中骨盆与出口面的狭窄往往同时存在 。
注意临产时的出口狭窄,预防难产发生45例产妇的临床观察,临界狭窄的产妇都给以试产机会,均能顺利阴道分娩,而且在宫口开全时出口横径都增大0.5~1cm,而且有的胎儿体重偏大,也能顺利分娩,这是值得我们临床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有条件的可利用超声波监测分娩及胎头机转的全过程,这会给临床提示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而临床测量虽不太准确,0.5cm的差距还是容易识别的,在临床应用时划分过细并不实用 。除骨盆大小外,胎儿大小、胎方位、产力及胎头的可塑性等因素均可影响分娩的预后 。
[1]因此除了绝对性狭窄外,都需给以试产机会 。
[2]但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尤其对出口狭窄要掌握得严格些 。这就要求产房护士认真做好待产的每一环节工作,既要观察先露下降、宫口进展、宫缩、胎心等情况,也要观察骨盆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在头位分娩中,顺产与难产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它受分娩三大因素(骨盆、胎儿、产力)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影响,在分娩过程中,骨盆和胎儿大小是不变因素,而胎头位置和产力是可变的因素 。
[3]因此,如何评估三大因素的关系、及时发现难产并加以纠正,选择分娩方式,保证母婴安全是产科工作者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