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及早给予新生儿肌肤接触的刺激

对于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来说 , 最舒适、最高兴的莫过于接受母亲细嫩皮肤的爱抚 。尽早地拥抱婴儿 , 可以缩小婴儿在母体内和外面新世界这两个不同环境的差距 , 能够消除婴儿初来乍到的不安感 。经验证明 , 分娩后 , 如果母亲能把哭个不停的婴儿抱在怀里 , 婴儿的哭声就会逐渐停止 。这是因为 , 在妈妈怀里 , 婴儿又接触到了在子宫内听惯了的妈妈的心跳和血流的节奏声 , 同时感受到了母亲肌肤的抚爱 , 尤其是在产后30分钟内 , 这种爱抚是十分必要的 。
有人研究发现 , 在这30分钟内受到母亲肌肤爱抚的与没有受到这种爱抚的孩子 , 在日后的成长中 。在情绪安定方面有极大的差距 , 这对于日后形成的人品、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 , 有的医学专家主张 , 婴儿出生后母子应立即一起生活 , 这是稳定母与子的情绪从而更好地育儿的最好条件 。据此 , 有的妇产医院采取一种新式育儿方法 , 只要新生儿是健康的 , 那么 , 从新生儿室一出来 , 就马上和母亲同居一室 , 一起睡觉 。
但是 , 现在有不少妈妈 , 她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 认为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 因此孩子从小就应该自己单睡 , 甚至认为把孩子用带子捆在身上样子很难看 , 应当改变 。在广泛研究与传播胎教的日本 , 大多主张婴儿出生后多对其进行耳鬓厮磨的爱抚 , 多让他(她)接触母亲的气息等等 。从加强母子一体感、加深母子感情来说 , 这种方法是理想的“文化”产物 。
的确 , 在日本 , 母亲很注意与刚出生的婴儿进行肌肤接触 。据对30名产妇调查 , 2天之内母子肌肤相亲的次数为25次 , 但令人奇怪的是 , 在一向认为强调培养儿童自主性的美国 , 母亲们与自己孩子肌肤接触的次数是日本的3倍 。这充分说明在美国母亲非常重视与孩子的肌肤接触 , 并认为肌肤爱抚对孩子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
事实上 , 孩子对于爱抚的需要是先天的 , 尤其是新生儿 , 更需要父母的抚爱 。如果孩子与母亲的肌肤接触的机会过少 , 甚至不接触 , 享受不到父母亲的温柔、体贴的爱抚 , 就会导致婴幼儿的某些缺陷 , 就会发生皮肤饥饿现象 。所谓“皮肤饥饿”症 , 其原因就是孩子缺乏父母的爱抚 , 这样就会造成有些孩子说话晚 , 好动 , 总也安定不下来 , 孩子变得性格孤僻、郁闷、烦燥 , 还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智力减退、行为失常等 。所以 , 有人把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抚叫做“婴儿成长素” 。
孩子得到父母温柔的抚摸及良好的刺激 , 会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十分自然地协调起来 , 能促进脑的发展 , 提高智商 。爱抚还能对孩子的心理逐渐产生良好的影响 , 有助于消除孩子的紧张、烦燥的心理 , 使孩子精神愉快、聪明活泼 。健康的情绪能增进食欲 , 促进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 有利于身体的发育、成长 。
华盛顿大学的护理学教授凯瑟琳.伯纳德医生的研究还表明 , 母亲抱孩子抱得多 , 孩子在知识发展方面就占优势 , 更加机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