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好孩子下定义( 二 )


雅雅:孩子对弹琴确实有兴趣,但是家长一直在把孩子弹琴弹得好作为重要的炫耀内容,督促了几次让孩子表演给客人看 。后来孩子一边弹琴,一边扭脸看客人的反应,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时,孩子同时站起来说:“弹完了 。”家长的态度不会是当天偶然一次 。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对孩子弹琴的关注点不在于孩子是否享受过程,是否从音乐中感到愉悦和幸福,而是在意弹得好不好、考到了几级,甚至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他们正在毁坏孩子对音乐的好感,最后孩子弹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 。很难想象一个不能享受音乐的人会在音乐上有很深造诣 。
小萌:妈妈还是给了孩子许多自由,例如孩子可以随便在家里玩,在墙上绘画 。
雅雅:对,这些可能是从蒙式教育学来的 。但是这个妈妈所进行的蒙式还是很浅层次的,因为她没有给孩子精神上的自主发展 。这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她要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每天在家里规定孩子学什么,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学校不同意孩子跳级,那就转学;这个学期我在家里教孩子,下个学期可以到学校再学一个学期;连有限电视都不安,光碟内容面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科学……
小萌:哦,就是说,孩子的社会交往会有问题 。但是妈妈说,孩子可以和楼里小朋友随便玩,而且妈妈说,孩子和他们玩、交流没有问题 。
雅雅:对,这个问题不容易看出来 。孩子和咱们交谈的时候,确实显得很正常 。但是和社区里孩子的交往是比较单纯的,而幼儿园,尤其是小学,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打比方,和隔壁的孩子打了架,关起门来互相不理可能就行了 。但是和同桌同学打了架,以后每天还要近距离见面,对方还要向老师“告状”,甚至联合前后桌的孩子一起反对他,怎么处理?在小学的孩子中间甚至出现了“阶层”的初步分化,身处其中就会开始体会自己的社会角色 。人要溶入社会,6岁以后,孩子的感情需要变得多样和复杂,小学对于培养初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看待问题的正确方式是很重要的 。这对父母老家又在外地,北京没什么亲戚 。你想想,孩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 。一个人需要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未来社会更需要能够与人分工合作的人才,所以这孩子的社会融入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
【谁能为好孩子下定义】但是你看,这个全职妈妈的社会交往非常狭窄,一门心思就在孩子身上 。我几次试图和她谈谈她自己,但是她充耳不闻,根本不接这些话题,全都是谈她怎么教育孩子,孩子有什么成绩——家长自己本身就没有自我,本身就有社会融入的缺陷,那她就不会注意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如果一个母亲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她的全部生活重心只是“教育”孩子(主要是教孩子知识),以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的主要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