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您守候在摇篮边吗( 二 )


世界是一个客体,只有男性与女性共同来注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完整的,才是和谐而美妙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需要“两性”的视角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荣格就说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这些特质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待人处世,我们有温柔,也有坚强 。
而这两性视角正是来父母自抚育孩子的过程:一般来说,母亲更多地给以孩子女性视角,让孩子更多地学习母性的行为方式;而父亲则可能更多地给以男性视角,使孩子有机会习得男性的行为方式 。久而久之,那些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成了我们的人格特质——
“我女儿3岁多的时候,在公园骑小童车玩,不小心骑到一块石头上,摔倒了,我马上就要去扶她 。可她爸一把抓住我,并高声对女儿说:‘好甜甜,快起来,你是个勇敢的小骑士!’结果本来已经撇嘴想哭的甜甜,竟然没哭就爬起来了……”
3、父亲是孩子的另一个发展空间 。
常听母亲们抱怨父亲粗心、不管孩子,而恰恰因为这样,反而给了孩子自我尝试、自我探索、自我纠正的机会;母亲密切“盯视”却会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与被动:
“我下班回家,听到屋里叮叮当当地响,以为是他爸在修理东西 。可进去一看,竟然是3岁多的儿子拿着小榔头在一块木头上钉钉子,而他爸则在一旁欣赏 。我一把夺下儿子的小榔头,冲着他爸就训:孩子这么小,你怎么可以让他用这么危险的工具……这时,儿子已经在大哭了,因为我突然剥夺了他的乐趣 。
孩子他爸说,其实咱儿子特别能干,你可不要小看他 。你看这些木头上的钉子都是他钉的,不是好好的吗?我已经教过他技巧了,没事的!……看到儿子那么伤心,我只好将小榔头还给了他,儿子也确实给他爸争气,一点都没伤到自己……”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父亲带的孩子更聪明” 。研究是这样概括的:主要就是因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父亲的知识面较广,尤其是在历史、地理、哲学方面胜于母亲,这对拓展孩子视野有利;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和勇敢,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父亲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情,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
当然,父亲、母亲特征并非仅仅性别所决定的,他们各自的个性也是很关键的,不否认也有非常细致、罗嗦的父亲,或者大大咧咧、不计小节的母亲,但无论怎样都是“父母有别”的 。
父亲——从摇篮边开始
那么,父亲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养育最好呢?答案是:从一开始,就是宝宝诞生的第一时间(甚至女性怀孕之初),就应将“父亲”这个角色与“孩子”联结起来 。这种“联结”是心理上、观念上的联结,要从思想上就接受“父亲是宝宝不可缺少的照料者”,“父亲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抚育的过程”;而如果认为“养孩子是女人的事情”,那么宝宝身边绝大多数时间都会是女性 。
父亲与孩子之间因为缺乏早期联结而会变得彼此陌生,早期的“排除”就象一堵生根的墙一样横亘在父子之间 。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上,孩子总是敬畏父亲、远离父亲,即使住在一起,仍然无法心灵接近;而对于母亲,却总是怀着深深的爱与亲密感 。
因此,既是提示男性、也是提示女性,要从一开始就接纳父亲,一开始就让父亲走近孩子,和母亲一起守候在孩子的“摇篮边” 。只有早期的“走近”,才会有真正的“走进” 。否则,做父亲的不要奇怪“孩子与我没话好说”;做母亲的,也不要责怪父亲“怎么总是不管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