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宝宝哮喘

【中医防治宝宝哮喘】摘要:中医防治宝宝哮喘  , “哮喘之因 , 痰饮流伏 , 结成窠臼 , 潜伏于内 , 偶有七情之犯 , 饮食之伤 ,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 , 束其肌表 , 则哮喘之证作矣 。”冬季是哮喘肆虐的时候 , 如果不注意及时防治 , 小心哮喘找上小宝宝哦!揭开宝..

“哮喘之因 , 痰饮流伏 , 结成窠臼 , 潜伏于内 , 偶有七情之犯 , 饮食之伤 ,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 , 束其肌表 , 则哮喘之证作矣 。”
冬季是哮喘肆虐的时候 , 如果不注意及时防治 , 小心哮喘找上小宝宝哦!
揭开宝宝哮喘的真相
内因
小宝宝肺脾气虚 , 脏腑娇嫩 , 内有伏痰 。当季节变换 , 最易感受外邪 , 引动伏痰而发病 。中医的内因 , 实际上体现的是宝宝的肌体状况 , 遗传等因素决定的体质特征 。
外因
飞扬的尘土、动物的毛发、烟雾、强烈的气味和汽雾剂、汽车尾气、花粉、感冒、劳累及较大的情绪波动、刺激性的食物等都是诱发宝宝哮喘的外在因素 。
由于哮喘是反复发作的疾病 ,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容易发作 , 有标本之分 , 一般分为发作期(寒饮停肺、痰热壅肺、痰湿犯肺)和缓解期(肺气亏虚、脾气亏虚、肾气亏虚) 。很多妈妈在宝宝突发哮喘(即发作期)的时候及时进行西医的治疗 , 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的 , 因为“急则治其标” , 西医在发作期的治疗是以宣肺、化痰、平喘为原则 , 而在缓解期的时候则可以考虑中医的“缓则治其本”以补虚为主的原则进行治疗 。
攻邪治其标 扶正治其本
中医在缓解期主张扶正治本 , 加强健脾益气补肾之法 。根据不同类型给予辨证的诊治 。在发作期治其邪 , 邪是指外邪 , 痰邪 。一般以麻黄为主药 , 寒哮配以赤芍、生甘草;热哮多配以石膏、浙贝 。在缓解期 , 对肺脾气虚型可用玉屏风散;脾气虚亏者可用六君子汤;肾气亏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
很多宝宝不愿意服用重要是因为中药的味道很苦 , 还有家长掌握不好给宝宝服用的剂量的问题 。其实一部分宝宝还是能服用中药的 , 只要妈妈掌握好给宝宝喂药的方法和剂量还是可行的 。
解读中医治疗哮喘的药材、制剂
麻黄【功用主治】发汗 , 平喘 , 利水 。治伤寒表实 ,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 , 小便不利;风邪顽痹 , 皮肤不仁 , 风疹瘙痒 。
甘草【功用主治】和中缓急 , 润肺 , 解毒 , 调和诸药 。炙用 , 治脾胃虚弱 , 食少 , 腹痛便溏 , 劳倦发热 , 肺痿咳嗽 , 心悸 , 惊痫;生用 , 治咽喉肿痛 , 消化性溃疡 , 痈疽疮疡 , 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
浙贝【功用主治】性味苦寒 , 具有清热化痰、开郁化结的功效 , 既能清胃火也能清脾胃之湿热 。
石膏【功用主治】生用解肌清热 , 除烦止渴 。治热病壮热不退 , 心烦神昏 , 谵语发狂 , 口渴咽干 , 肺热喘急 , 中暑自汗 , 胃火头痛、牙痛 , 热毒壅盛 , 发斑发疹 , 口舌生疮 。煅敷生肌敛疮 。外治痈疽疮疡 , 溃不收口 , 汤火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