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个“假小子”怎么办?( 二 )


文化的偏见催生了“假小子”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博士方刚认为,社会性别定义本身就是文化界定的,不是与生俱来的,生理上的根据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完全定义,一个理想的社会不应该规定哪个性别就该有哪种性格 。“假小子”这个称呼实际上代表的是社会和文化对一个人的看法,说明文化对这种个性发展的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疑惑 。
相关链接
如何减少“假小子”成年后的困扰
10月12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公布了一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开展的“倾听儿童心声———被忽视和被排斥的伙伴”调查 。调查显示,“假小子”女生最受到小伙伴们的欢迎 。
阳光华仁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学专家王艳梅说:“她们的个性会比较开朗,更容易相处,可以轻松地交到很多朋友 。”而到了青春期后,在目前看来,她就要受到一定的困扰,因为毕竟现在的社会对于性别的定义仍然保有过去的很多重要因素 。“在异性交往中,她更容易被当作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而不是恋爱的对象 。
而解决之道也不是没有:“这要看她是否能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教育家杨维艳说 。
一个女孩,在成长为母亲和妻子之前,如果可以对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进行一些改变,增添一些母性,那么在将来扮演她社会角色这方面,她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杨维艳说:“现代的儿童教育提倡双重性格的培养,就是让孩子不是只具备一种特质 。在教育系统中,我们会刻意地安排男老师授课,增加课程的男性气质,在课外活动中也让男孩子和女孩子多接触,彼此都形成圆满的人格 。
而不是让他们始终处在女性长辈的包围中,丧失了自己的活力 。
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博士方刚的眼中,这些所谓的“困扰”在未来都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塑造不成功,并不是说明我们这个人活得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