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不当易引发的七种误会


名字不仅仅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符号,更蕴含了父母的殷切希望与祝愿 。一个好的名字展于人前,犹如一道密码,等待有心人的解码;抑或犹如一首小诗,等待有心人的赏析 。有的名字能让人耳目一新,也有的名字并非一眼明了,需要博学的人才能读懂蕴含其中的奥妙 。
多年来我为全国各地的宝宝取名,也有不少家长自已为宝宝取好名字之后询问我的意见,从中深深体会到天下父母心,亦为之感动不已 。为取好名,家长通常深思熟虑,费尽心思 。这份认真我很理解,然而,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多彩纷呈,同音字同义字数不胜数,有时候,家长取名时在细节上稍微不注意,便会使千辛万苦取的名字陷入美丽的尴尬之中,从而让家长的一片心意大打折扣,实在可惜 。在为众多宝宝取名和向一些取好名字后咨询我意见的家长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我渐渐积累了自己独有的心得与经验,深知名字不仅要注重整体的效果,更不能忽视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故总结了取名时家长可能忽略却又关系名字质量的因素,谨以抛砖引玉.
误会一:复姓 。
在人际交往中的美丽尴尬孩子是父母二爱情的结晶,犹如掌中珍宝 。有些家长找我取名时,希望我能将孩子父母二人的姓氏融入姓名当中,例如将母亲的姓氏置于孩子姓名的尾字,或者置于姓名的第二字,取四字名,更有以谐音纪念母亲姓氏的做法 。这样的取名方式,既新颖巧妙,又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铭记养育之恩,有其可取之处 。然而,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取四字名还是应当慎重考虑,特别是为女孩子取名,要考虑长久之计,防止以后可能带给孩子不必要的麻烦 。
欧美国家的女性出嫁后要随夫姓,香港台湾地区还有很多女性出嫁后名字前也冠上夫姓,如张李氏,王林氏等等 。为女宝宝取四字名,以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 。曾有家长为女宝宝取名“陈林语然”咨询我的意见,名字取自成语“语笑嫣然”,父亲姓陈,母亲姓林,融父母姓氏于一体,名字优美且阳光,重名的也少 。依我之见,女孩长大之后,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人听了此名可能会问:“你夫家姓陈?”明明是待字闺中,却被误会已出嫁,岂不尴尬?此外,别人称呼这位女孩时应该是称呼她为“语然”还是“林语然”?问及其姓氏时该答姓“陈”还是姓“陈林”?名字就像一张名片,当你递给人家的这张名片是模糊的时候,反而不利于人际交往 。
因此,希望家长在为宝宝取名时,除了考虑让孩子铭记养育之恩外,也要更周到地考虑到以后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上的问题 。我曾受一家长之托,为其男宝宝取名,父姓王,母姓何,要求融二人姓氏于孩子姓名当中,以表达对妻子的关爱,对孩子的珍视 。经过思考,我建议其父母为孩子取名“王子和”,小名“同同”,取自《论语》千古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富于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同时“和”谐音“何”,这种取法不仅巧妙,而且能避免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遇上不必要的麻烦,更能让孩子深刻体会到蕴含在名字当中的教育意义和用心良苦 。
误会二:对孩子期待过高,主观与客观形成明显反差 。
名字总是寄托了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从其呱呱坠地之时,就承载了父母的期待与希望 。常有家长为孩子取一个期待很高的名字 。然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改变 。名字只是寄托了家长的期盼,孩子以后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如此 。有位家长找我给孩子改名,孩子名字为“高俊”,当初取此名时,就是希望孩子长得高大英俊,稳如泰山,而随着时间推移,却发现孩子长得比较矮小,相貌也比较普通,孩子上学了,人家一看他的名字,都忍不住小声议论或者捂着嘴偷笑 。这位家长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孩子更加自卑,因此希望我给改个合适的名字 。在此,提醒家长,给孩子取名时寓意不可太极端,还是以注重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为主比较合适,倘若名字与本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名字与本人气质相反,反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