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的确,礼貌习惯好,思想品质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逐渐定型;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
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
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 。
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 。家长应该加以引导,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 。
我们可称之为"红灯行为",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 。有的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我们称之为"绿灯行为" 。
二、教育要得法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 。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要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如果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拾一下积木,要吃饭了 。
"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 。再如,当发现孩子乱放书时,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书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把书放回原处后,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以后重复这样良好的行为 。对于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 。
如在孩子起床以及做家务劳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要求,养成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三、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单儿,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例如,张伟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不可 。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 。
这些幼稚的想法和举动常常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他上学时会在课堂上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某件小事与同学打得不可开交 。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会懂事的 。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了带、上课了,他才想到要上厕所,一会儿把同学的铅笔弄坏,一会儿又左顾右盼 。
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导致张伟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会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 。现在许多家长像张伟父母那样只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少家长知道该怎样要求,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 。例如,说好了孩子自己走,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退让;说好了不再买昂贵的电动玩具,但只要孩子一闹,家长就心软,最终"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