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宝宝发烧的误区

误区一 多种退烧药并用退烧效果快为了尽快让高烧不退的宝宝高烧,很多父母一心急,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甚至又加栓剂 。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等,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的太猛,宝宝出汗
推荐阅读

E
误区一
【护理宝宝发烧的误区】多种退烧药并用退烧效果快为了尽快让高烧不退的宝宝高烧,很多父母一心急,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甚至又加栓剂 。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等,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的太猛,宝宝出汗过多而致虚脱,或体温陡降至36℃以下,产生了低体温的新问题 。
误区二
多穿衣服捂汗退热且不洗澡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 。通常发烧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冷、发热、发汗,应添加衣物等以适当保暖,同时喂些温开水;发热时,该减除衣物,并采用温水拭浴物理降温或退烧药降温;发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穿一些比较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 。
出了汗后,父母往往不敢给孩子洗澡,怕着凉 。发烧时用温水给孩子洗澡,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利于散热,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 。
让孩子在低于体温约2℃的温水中浸泡20 分钟,每天2 ~ 3次,只要室温不是很低,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孩子是不会着凉的 。
误区三
清热解毒药就是退烧药很多家长遇到宝宝发烧就会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 。事实上中医退烧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养阴清热等等,运用时需辨症施治,用得对症,高烧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对,往往反增其热 。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孩子用后容易出现拉肚子 。
误区四
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则喜欢就盲目地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如手指血化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在病原菌不明时滥用消炎药,不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
误区五
打针输液退烧效果好事实并非如此,输液的物质大多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 。只要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打针输液方式供给药物 。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一般都要有7 天左右的病程,即使输液也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的 。只有出现高烧(39℃以上)持续不退,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欠佳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盲目的打针输液,有时还会出现输液反应和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 。所以家长们,最好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