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9世纪中期,已经危机四伏的清王朝又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即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使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权更加摇摇欲坠了 。
为了讨好外国侵略者,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清政府决定派兵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军 。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外国侵略者的催促下,在晚清政府的厚望中,以聪明机智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著称的曾国藩临危受命,1853年,曾国藩创办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
在湘军建成之后,曾国藩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当然晚清政府也将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任务都寄托在了这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上 。
经过一年左右的集训,湘军正式与太平天国军队正面交锋 。
1855年,曾国藩派湘军对太平天国的一支重要起义军进行镇压,结果不但没有镇压住,反而被其围攻 。最后湘军大败,损失惨重 。
在经过了三年的休整和训练之后,1858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再次对太平天国的另一支起义军进行强力出击,可是这支看似武器装备落后、军事技能并不专业的起义军在抗击中却表现得相当顽强,尽管曾国藩派出了大量军队加入战斗,可是最后仍然难逃败局 。在这次战斗中,许多曾国藩看好的优秀将领都阵亡了,而且整个湘军的军心开始不稳,晚清政府也对这种形势表示十分担忧,但是他却坚信自己必定能够打败太平天国起义军,并且向晚清政府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 。
之后,曾国藩又招募士兵,购买装备,决定再次发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役 。虽然在此之后的一些战役中,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曾经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局面却一直不容乐观,因为这些战役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战役,而且即使取得了胜利,可这胜利却是建立在自己的军队也遭受重创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改变局面,曾国藩决定发动一次大型战役,结果这次战役在1860年展开了 。
虽然这场战役是由曾国藩大张旗鼓地展开的,可是不久之后,他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湘军就彻底失败了,而且在那次战役中,湘军几乎全军覆没 。
【一词转变命运】作为一个败军之将,曾国藩必须要给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晚清政府一个合理的交待,可是在当时看来,屡战屡败的他几乎很难逃脱清政府的惩罚 。但是,在曾国藩彻底战败的几个月之后,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受到了清政府的赏识和重用 。而且当时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居然在朝堂之上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表现大加赞扬,称他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大英雄” 。
败军之将为何成为一个大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在战败之后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描述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斗经过:“臣为报效朝廷,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因……”
将“屡战屡败”的战斗经过描述成“屡败屡战”的英雄气慨,仅仅是两个字的位置更换,整个词义就发生了变化,而整件事情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妙用语言的效果 。单从曾国藩的这份聪明机智来看,他就值得慈禧赏识 。至于战败失利的问题,昏庸的慈禧自然也就懒得追究了 。
虽然晚清政府的昏庸和腐败是曾国藩能够以战败之将的身份得到赏识的一个原因,但是曾国藩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值得人们学习,如果不是当初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曾国藩恐怕难逃重罚 。现代生活中,人们在面临危机之时,如果同样能用只言片语化解一场灾难,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 性格决定命运,胸怀决定格局
- 改变人生命运的三次机会
- 两个乡下人的不同命运
- 立春时节遵循三大转变让你换季不生病
- 孙悟空的命运抉择
- 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问题
- 蜜蜂和苍蝇的不同命运
- 准妈的产前两大转变
- 解读早产儿的三大命运之轮
- 早产双胞女婴生死3道关卡 两姐妹命运仍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