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 。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 。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 。
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 。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 。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 。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 。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 。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 。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