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用嘴巴和耳朵来学习音乐


让宝宝用嘴巴和耳朵来学习音乐

文章插图
有些妈妈早早让孩子学乐器,认为这样才最正规 。
这有一点曲解,就是把音乐限制在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里了 。其实,学习音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学会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这些学习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妈妈就是宝宝最好的老师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由错落有致的音高和长短有序的节奏组成的,这样的“音乐”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
1.音高的感受和表达 。
有些人认为唱歌才有“音高”,其实我们平常说话尤其是汉语,它的四声就具有天然的歌唱性 。比如我们拉长声音说“妈-妈”,就是乐谱上的“5-3”,而说“宝-宝”接近“1-3”,妈妈如果用悦耳的声音说出这些词,在宝宝的耳朵里就是美妙的音乐 。平常说话时,多用悦耳的、歌唱性的长音对孩子讲话(大多数妈妈其实就是这样做的),并且注重让孩子比较、分辨高低不同的声音 。
就是家里其他人互相说话时,也要用悦耳的声音和和气的语调 。
音高训练的“材料”:
“水妞水妞,先出那犄角后出头 。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骨头烧羊肉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
2.节奏的感受和表达 。
节奏在生活中的存在就更普遍了,我们的心跳、呼吸,走路、跑步,都具有一定的节奏 。除了这些固定的节奏,还要让孩子接受一些变化的节奏,比如用拍手、跺脚,敲击物体等 。用嘴念也可以,“镪-镪-起镪起,起镪起镪-起 。”
有很多孩子喜爱的歌谣,可以让孩子按照节奏来念:
一些有节奏变化的歌谣效果会更好:
“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冠子花花的衣,每天早上喔喔啼,它让我们早早起 。”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 。烧酒辣,点洋蜡;洋蜡苦,卖豆腐; 豆腐烂,摊鸡蛋 。”
【让宝宝用嘴巴和耳朵来学习音乐】『①本文②来源妈育儿网,不得自行转载,违者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