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男子汉扼杀在摇篮里( 二 )


张校长告诉生活周刊采访人员,目前学校教育最强调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和外语一直是女孩的强项,男孩过去在数学上有一定优势,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优势已不复存在了 。随着应试教育被复制化,这对男孩是不公平的;另外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在中考就要将一半的学生分流,而男孩子“发力”相对较晚,滞后的发力让他们很难和女孩子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 。
一组数据证明了张校长的观点,高考状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孩的比例一路滑坡,从1999年的66.2%滑到2008年的39.7%,女孩则由33.8%上升到60.3%,不是“状元郎”而是“状元花”了 。这一点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女孩的相对进步,男孩开始走下坡路 。
而孙云晓也表示,虽然和十多年前相比,国内教育在表面上有了显著变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成为“关键词”,“但是细一看,以应试为导向的升学竞争如今更激烈,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类培训充斥,负担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FDPageBreak}
父爱缺失和中性文化的双重影响
反观男孩的家庭教育,“不称职的父亲”也是诱发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 。据北京市妇联的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 。专家董旭花认为,父爱缺失是中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有关 。
“父亲和男性教师在男孩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该大于母亲 。但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儿童教育专家李文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子关系的传承 。当父亲脱离了“榜样”角色,男孩会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
面对中性,孙云晓指出,“伪娘风”是男性衰落的标志,对未成年人是有消极影响的 。“伪娘”是一种“中性化”的表现 。我们提倡“两性化” 。“两性化”就是指男女互相学习,即男性要学习女性的温柔和细心,女性也应该学习男性的勇敢和豁达 。媒体一味的传播中性化,也是现在男孩不男的一大问题 。
而文化观察家朱大可则认为,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结构造成的家庭性别不对称,容易导致男孩“雌化”,另一方面,电视等传播机构推出的各种选秀节目,女评委的趣味在蓄意引导“雌化”的流行,并加剧了这一现象 。朱大可建议,要改变流行文化中性化趋势,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改变当下此类选秀节目的评委结构,让有阳刚之气的男性评委获得审判权力 。    
数据Data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男孩女性化现象?
A、家庭教育的缺失19%
B、学校教育的缺失5%
C、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76%
晚上学一年,让男孩更男
诚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男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如何拯救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
孙云晓直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看,女孩的各方表现都会优于男孩 。学校一方面忽略“发育落后”这种差别;另一方面忽视了男孩和女孩认知模式的不同 。而且,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都在追求“静文化”,学校里特别强调要安静,不要跑跳,这些要求对男孩来说,都不太容易适应 。“所以建议让男孩晚上学一年 。”
“那晚上学一年,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准备些什么?”采访人员问道 。“晚上学一年是父母能做的事情,是缓解男孩危机的一个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忽略这问题,举个简单例子,现在许多医院出现了一种现象,8月份会迎来一个剖腹产高峰,原因是妈妈们想赶在9月1日前生孩子,孩子就可以早上学了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早上学很可能意味着灾难 。因为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发育水平,只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男孩提前上学往往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