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千万别陷入早教误区( 二 )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 。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 。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 。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
正确做法,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
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 。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 。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 。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
正确做法,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
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
正确做法,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 。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
第一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最后一页上一篇?下一篇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 。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 。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
正确做法,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
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 。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 。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
正确做法,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
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
正确做法,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 。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 。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 。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