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修路教案反思( 二 )


(孩子们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都能进行匹配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孩子们的累积的经验就更加的系统 。)
3、带领幼儿走往“森林深处”,再次修路 。
师:路是什么颜色?路上有些什么形状的坑?有什么形状的石块?一起把这段路修好吧 。
观察重点:幼儿修路的方法 。
重点提问:
这一块为什么不合适?是哪儿不合适?你为什么用这一块?等等
(森林深处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道路的颜色、坑的形状 。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经验,再加上对道路的仔细观察,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办法,修起了破坏的道路 。)
4、一起检查路是否修平,重点观察匹配错误的坑,请幼儿说出为什么错了,并找出正确的进行填充 。
(检查路况,既可以让孩子们检验自己匹配的图形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及时的修补正确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修路的快乐 。)
5、结束部分:庆祝修路成功
师:路修好了,狮子大王回到森林里,于是,动物狂欢开始了 。
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着《动物狂欢节》视频片段的播放,孩子们和视频里的动物们一起狂欢起来,动物们庆祝狮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们庆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结束环节和整个活动情境相呼应,为活动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
活动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些什么需要“修补”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么修好 。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 。
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 。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 。
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 。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 。
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