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最佳育儿时机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父母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
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父母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
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诫了 。
父母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
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
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父母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
孩子对某些事物心怀浓厚兴趣的时候:父母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
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
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父母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
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
一般,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文/薛金山)


教育,以尊重为先
教宝宝不要再乱拿别人的东西




案例
一位妈妈焦急地说,前几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后,发现他的小书包里装着一只玩具熊,是他背着老师偷偷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 。问他为什么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回答说喜欢小熊,想让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 。
第二天,我把小熊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了情况 。没想到,下午接孩子回来后,孩子哭个不停,说老师说他是个小偷,小朋友们也叫他小偷,这让孩子很受伤 。孩子的这种行为能算偷吗?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呢?
“小偷”这个帽子不能随便扣
专家表示:首先要对案例中的幼儿园老师的作法表示遗憾 。她不分清红皂白就给孩子扣上一项“小偷”的帽子,这种作法所带来的伤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严重的多 。这种践踏人格的指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
作为父母或老师,当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 。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具或书等 。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他看,让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然后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向别人道歉还给别人 。
如果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像前面提到的小朋友把幼儿园的小熊拿回家,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他和自己、一起玩,这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想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别人允许才可以 。但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 。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 。
如果,前面提到的那位幼儿园老师能先对孩子主动把小熊送回来进行表扬,而后指出孩子不经允许把小熊拿回家的错误,恐怕孩子会容易接受些,收到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