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字画鉴别常识 古董字画鉴别真假的方法( 三 )


装裱与书画本身的关系要间接一些,但有时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 。各个时代的绫、锦,其花纹、色泽多不相同,装裱的式样也有出入 。前人的收藏印多盖在裱件的接缝上,这就必然同装裱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如著名的宋“宣和装”,故宫博物馆藏的梁师闵《芦汀密雪图》是个较典型的例子:玉池用绫,前、后隔水用黄绢,白麻笺作拖尾,连本身共五段 。玉池和前隔水之间盖“御书”葫芦印,前隔水与本身之间盖双龙玺及年号玺各一,本身与后隔水之间盖年号玺二,拖尾上盖“内府图书之印”,共用七玺 。“宣和装”虽有例外,但这是比较标准的格式 。不少赝迹上的伪宣和玺,往往是漫无规律,乱打乱盖 。金章宗也用七玺,染清标常在前、后隔水上用两印 。乾隆用五玺、七玺、八玺、十三玺不等 。这些都各有他们的习惯 。
裱工的一般情况是清中叶以前卷子拖尾短,所以比较细;嘉、道以后拖尾长,卷子就粗了 。民间裱工南北传授不同,手法亦异 。熟悉了以后,几种有特点的装裱不用打开书画便能知道是何时、何地的裱工,乃至是哪一家的藏品 。
旧时北京的装裱匠人,手艺相当高超,旧书画虽然破碎至不可分辨、或者脆到几乎一吹即散,仍能装裱如原装 。这类不太完整的书画经装裱后,如果悬挂或正视,都不会看出有什么破绽 。如果向阳处由背面看,则原形毕露 。所以,如果遇到裱得很厚,或者装在镜框之内的书画,就一定要特别注意 。
也有的作伪者采取金蝉脱壳的办法,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去 。鉴别这类书画,则不能仅凭装裱来断定其真伪了 。
曾经有位藏家花大价钱买了一幅宋朝的古画 。一般人来看,确实是宋朝的画,但仔细研究会发现那件东西纯粹是拿宋朝的残画拼接起来的 。造假者把各种宋朝的残画拼接起来,组成了一幅新的画,还冠以出自名家之手,蒙了很多人 。现在很多造假者手段很高明,把古画拼接、嫁接、挪位,很有隐蔽性 。
从绘画材料上鉴定书画真伪:
2003年10月5日下午,我应海南收藏家协会何翔先生之约做现场书画鉴定 。当场有一位收藏家拿着三幅古画求鉴,一副为清·林舒的《山水图》,另幅为日本画《花鸟图,第三幅是清·方琮的《山水图》条幅,长约四尺,宽约1尺2寸,绢本,浅设色 。本画所用材料为粗绢,装裱材料为清末民初所用粗制花绫 。山水风格有唐伯虎格调,但属笔触较之粗犷的大斧劈皴 。画之上端留空也较大左下角有小楷书“臣,方琮恭绘”,数字,后钤小印两方 。初视之,第一印象不真 。
平时积累方踪的绘画印象是属内廷供奉的正统画派画家,大约与董邦达、张宗苍山水类似 。据《熙朝名画录》载:“方琮,字黄山,为乾隆朝供奉内廷 。画学黄公望,其画曾蒙御题”并言其“画学张宗苍,深得其传 。”该画以大斧劈皴,目的是使鉴者无从对照原迹为其作伪本意 。鉴定这幅画除了画风与张氏画风毫无相干且属传统内廷画派之外,更主要的破绽是所用材料的问题 。
方琮的这幅山水所用材料为细网网丝绢,此绢在书画鉴定中应为最先的疑点 。网网丝绢亦称灯笼绢,是—种纹路极粗的劣等丝绢,在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江浙湖洲一带均有生产,此种丝绢的出现,当是我国江南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种反映 。它的时代背景是:由于在清雍、乾两朝盐运的复苏,促进了扬州滨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当时居住在扬州一带的有钱人多为盐商,·据《康熙两淮盐法志·卷二十七》记载:“山西、陕西、徽州之盐商皆寓其处” 。由于这些拥资千百万的盐商出于商业的需要,为改变其社会地位而投资文化,而把养士、附庸风雅、扶持文化艺术事业作为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手段 。由于他们以巨资收藏书画,推动了江南—带书画供求结构的巨大变化,书画的需求量迅速提高,渤中书画供求结构的变化牵动了小市民阶层,形成了以书画装点门庭的社会风气,这下子普通书画的需求量则急剧上升,适应市场需要的廉价装裱材料—网网丝绢应运而生 。此绢大致可分粗细两种,细者经丝纬丝齐整,纹路成方格,但经纬丝之间均有一条丝的间距,这样在经纬丝组成的方格间均能透底成小方孔状;粗者经丝紊乱而纬丝齐直,经纬丝间距不等,如纹格不直之纱窗 。此绢价格极廉,可用作低档书画的装裱材料,但细网网绢在当时经过特殊加工后可作为书材料 。至清,当网网绢出现之后,便发展为以糊中缠土托绢,糊中缠入白笈将永不落丝 。当绢拓出后,丝格间均以浆工添平而不漏底,使绢面平光如纸而能作画自如 。从现今流传的此等托绢的画作看,几乎皆为清同光以后所画,而此绢在清末画家中除极少数廉价售画的不知名画家使用外,大多是坊间的行画在使用,—般画家均不使用 。故方琮的这隔山水以网网丝绢为材料便引起首要嫌疑 。由于材料粗糙,所钤小印几乎看不清为何字 。从装裱看,亦为民间粗制花绫所裱 。这些皆是缘于成本合算,当时本为普通商品画,面向普通购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