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 二 )


唐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她每周要在学校上两次“奥数班”,一次两个小时,周六还要到一个中学校园去学“奥数” 。这个学校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奥数班”学校,还是她的妈妈好不容易才帮她报上名的 。那里面有好几个区,“奥数”区用蓝线划分出来,任何家长和非“奥数班”的学生都不能进入 。她跟采访人员说,班里有30多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被家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其中报“奥数班”的超过一半,她说很多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的 。
采访人员问及如果周末到游乐园玩耍,或学习“奥数”,她会选择什么时,她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去玩!”她告诉采访人员,自己每周只有一个下午的玩耍时间,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的话,连这半天也没有了 。而睡懒觉就根本不可能 。她每个周六从7点起床,8点开始英语、奥数、音乐,连轴转地学,中午甚至没有吃饭时间,结束后就到晚上9∶30了,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起来学习奥数 。
2000年的“减负”风席卷全国,暂且不管是否真的取得了预期效果 。即使当初真的达到预期效果,但就现在而言,校园内减校园外增,已经成了一个可确定的事实 。
专职做奥数培训的一位刘老师告诉采访人员,素质教育在小学的改革最为“大刀阔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减轻课业负担,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变化在数学课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以应用题为例,这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部分,以前的课程中解一道难题可能要分五六步,现在应用题一般只有两步,最多也不超过3步 。课程难度降低后,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则较高 。“目前一般的小学中,能真正运用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的老师超不过一半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变成了单纯的降低难度 。
以课程内容为标准的普通考试无法区分学生学习的好坏,于是,奥数成绩“应运而生”成为选拔学生的标准 。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众多小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不得不在课余时间给孩子加码 。
一位家长坦言:“现在的‘减负’成了给学校‘减负’,给家长‘增负’ 。”尽管美名其曰为“兴趣班”,但所谓的“兴趣”只是孩子父母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 。没有几个孩子真正愿意上奥数班,那是他们的父母越俎代庖替他们选择的 。他们的兴趣,其实就是有节有度地玩耍,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这个兴趣现在却变成了奢望,就如同他们想在城市的夜晚看到星星一样地可望而不可即了 。
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后,关于孩子的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 。但绝大多数新闻看后都让人感到辛酸,一个孩子在心愿卡上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没有过上一个轻松的周末,奥数班、声乐班、英语班……压力太大了!我真想好好睡一觉,好好和伙伴们玩一场 。”而一项关于儿童心理卫生的流行病全国调查表明,5%的儿童患有不同的心理病,且日趋增多 。
谢望峰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一所高校的大学教师,作为教育者他深知符合孩子发展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
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长们小时候苦日子过得太多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家长信奉的都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但在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精神关爱 。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家长们不停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把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加之学校超量的课业负担、课后辅导,足够孩子们受了 。而在学校和家长的合力作用下,孩子们成为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