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

文化频道,新浪文化,文化网站,文学网站,文学频道,文化,文学,人物,历史,人文,思想

“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http://cul.sina.com.cn2005/11/2111:15 北京文学“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而非孩子的兴趣
就奥数这个问题,采访人员采访一位小学教师时,他建议应该多去问问孩子,听听他们的感受,“我敢打赌,80%的孩子不愿意上奥数班 。”采访人员采访的家长也承认,上奥数班是他们作出的决定,孩子并不乐意上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古今中外,母亲的形象都是慈祥伟大、无私可亲的 。但是,一场作文赛所透露出的信息,却让天下不少母亲大惊失色、瞠目结舌 。
不久前,武汉市举行了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一些学童笔下的母亲形象惊人地相似―――一位被妖魔化的“慈母” 。
一个参加比赛的小学生经常上奥数班,还有其他各类兴趣班的学习 。在他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高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谁在将家长们妖魔化?有人说,正是大人自己 。因为他们为了“望子成龙”,正在“逼子成龙”,从小便逼迫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优班”,导致孩子生活在童年里,却没有童年的生活 。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对母亲产生了抱怨心理 。
河北石家庄新华路小学的李小佳(化名),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已经有三年上奥数班的历史 。她说,她讨厌上奥数班,有做不完的难题,每天她的妈妈都会给她准备一大叠的奥数题,不仅连玩的时间没有了,就连老师留下的作业也没时间完成 。以致有一次她跑到老师面前,要求老师不要再给她留作业了 。她问采访人员:“是不是你们小的时候,也像我现在一样,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很少有玩的时间?”想想20多年前采访人员的童年生活,我没把这个结论告诉孩子,因为觉得对不起她 。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采访人员的童年实在是可以用幸福来描述 。尽管当时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比现在的孩子匮乏得多 。但那时的孩子,最大的财富是大把的时间 。那个时候,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基本没有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 。那个时候,家长虽然也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仅止于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在学校里是否听老师的话 。
网络流行起来后,兴起了一股“70年代回忆热”,在各种有关70年代的回忆帖子中,无一不涉及当时的游戏―――打沙包、跳皮筋、捉迷藏、溜冰、玩陀螺……数不胜数 。童年的这种经历,对每个70年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一种即使到老,也可供咀嚼的幸福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不知道20年后,当他们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会有什么内容沉淀下来 。
常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今年刚刚上初一 。她的小学班主任对她评价极高,认为她是“从教10多年来见过的最出色的学生” 。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学毕业后,常华过关斩将,不仅考进了石家庄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而且被分进了重点班,得到了该校的一等奖学金 。从小学一年级起,常华就报了奥数班,与别的孩子被动表现不同,在班主任眼里,常华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她喜欢上奥数班 。然而,临近毕业的一次谈心中,班主任的这个认识被彻底颠覆了,常华说:“我不喜欢奥数,我是被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