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 二 )


虽然张一鸣对信息分发和兴趣推荐的产品逻辑已经考虑清楚,但在移动应用领域,这个团队还是新手 。
在这一点上,他足够清醒和克制 。他需要借助图片、短文本这些更容易被人接受、竞争门槛也相对较低的内容试水,在今日头条上线之前,把算法调试到最佳状态 。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在他的逻辑里,技术更像是一个工具和杠杆,他关心的是能撬动多大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 。
·————魄力————·
张一鸣对自己的评价是:“长期自信,短期保守” 。他理解的魄力,是能主动做出一些非惯性选择,而他自己也在朝这个方向做出尝试 。比如,打造一个技术驱动的产品,他非常看重机器深度学习,追求“让机器更懂你” 。
2015年5月22日,他曾在微博里,发出了百万美金年薪招聘顶级机器学习人才的广告 。
“长期自信”源于他喜欢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看问题,这能够让他从宏观角度把控方向 。他从前很相信控制,尤其是在管理方面 。后来他发现,方向其实比管理更重要 。所以到了今日头条,他彻底换了一种管理方法 。
张一鸣坚持不在公司内部做绩效评估,并且反感用表格,因为所有量化指标都不可能被完全准确地设计出来 。对待数据,他的态度是“可以作为参考,但不是目标”,他如今更关心宏观层面的产品路线以及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在公司内部,所有人都没有头衔,只有汇报关系,人与人之间都必须直呼其名 。
在张一鸣看来,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会带来心理暗示,想要扁平化管理就要创造平等的氛围 。
目前,张一鸣也只给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的算法打40分 。对待产品,他依旧保守:“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让算法更聪明,更了解用户 。”相比之下,他对公司三五年之后的场景想象更为激进,希望这种兴趣推荐的算法引擎能够覆盖更多的信息和场景,不仅仅局限在新闻内容或者商品上,还应用到比如菜单或者婚恋市场,逐步繁荣整个内容生态 。
·————情怀————·
站在追光灯下,提起“情怀”二字,张一鸣说:“我查了一下情怀的英文解释,Feelings 。在内容产业变革的时代,我的Feelings是:忧虑和兴奋 。今日头条从宏观的角度上,能够促进信息的分发和流动;从个人角度上,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方便地创作内容,获得更好的回报 。
”张一鸣这样解释自己所做的事 。
说到创业,有人想要“赚笔钱”,有人想要“做件事”,张一鸣觉得自己是后者 。
“如果你偶然发现青霉素能消炎,你是先考虑用它去救人还是赚钱呢?应该都是先想到救人 。我们也是一样 。到了这个时代,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推荐信息,我就想把它做出来 。”关于赚钱这件事,张一鸣有一个基本信念:当给社会创造很大价值时,社会自然也会回报你 。
他说:“如果我想卖掉这家公司,我现在就可以拿到10亿元 。不过,如果离开这家公司,让我一年内再做出一个百万用户的事情,我可能做不到 。
【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 。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更激动、更有挑战的事情 。如果你有机会持续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得足够大,那么,你才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