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罕见的辽代绿松石对钱 出土辽金绿松石特征


十分罕见的辽代绿松石对钱 出土辽金绿松石特征

文章插图
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 。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 。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 。中国甘肃永靖大河庄出土有距今3800年前的绿松石20枚 。在5000年前埃及皇后(Zer皇后)木乃伊的手臂上,戴有四只绿松石包金手镯 。总之,绿松石对很多收藏者来说,并不陌生,其细致的很多描述,资料也不难查找,因此,这里就不再多赘述了 。
绿松石饰品,同样也是辽代玉石饰品中较常见的品种之一,很多辽代遗存出土文物中,绿松石要么是雕刻的饰品,要么就是作为宝石镶嵌在其它器物上 。可以说,契丹人对绿松石是情有独钟的 。因此,当我们见到这枚契丹文绿松石钱币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奇怪不解了,进而信口雌黄什么可能不可能了 。
【十分罕见的辽代绿松石对钱 出土辽金绿松石特征】鉴赏此两枚绿松石钱币,可见其油润光滑,包浆老旧,磕碰痕迹累累 。其中一枚绿色纯正,另一枚色呈绿蓝色,皆有铁线存在 。钱体制作雕磨十分规整,直径达50毫米,厚近10毫米,重39克和近35克 。此径当属于比较大的绿松石器形了 。
察其面文,为四个契丹文字,故其乃辽代契丹人之遗物可以确断 。此四字,愚并不识得,经请教北国盈泉兄,也仅识得龙纹钱之面文穿左一字为“使”,其余三字不识,据盈泉兄言其余三个契丹文字也有异书之嫌 。另一枚凤纹钱之面文契丹文四字也不识得 。其中,一枚背雕刻一龙纹,雕工细致,线条清晰,灵动感十足,亦颇见气势 。另一枚背雕刻凤纹,其雕工与龙纹钱一致,凤凰昂首挺立,也是十分生动 。相对而言,凤纹钱磕碰小坑较之龙纹钱要多 。根据这是一对龙凤纹对钱来看,愚见臆猜推断,如此大的绿松石背龙凤纹钱币,有可能是辽代皇族腰佩,或者官员及其家眷佩戴之物 。愚还另藏有背双海东青纹一枚,似也可佐证这个观点 。
在和北国盈泉兄讨论此钱的契丹文时,他讲到此钱之契丹文笔划书写似乎有些不合常规 。而这正如裴元博先生在考释一些书写不规范的契丹文钱币时提到的那样,由于辽代契丹文的官用性质,加之识字普及率很低,因此制钱工匠也极有可能因为识字不足而致雕刻文字出现笔划漏省乃至错写等 。故,尽管这两枚钱的契丹文似有异而不识,然而并没有理由因此而说其不真不到代 。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当时行用钱为参照雕刻的玉石钱币发现,而这些玉石钱币,又多为佩钱性质,后基本上都被归入玉石制品类中 。就目前愚有限的眼界而言,还未见到过中原地区古钱用绿松石雕刻而成的 。这似乎表明,在中原汉区并不用绿松石来雕刻钱币佩物 。而在辽代,由于契丹人对绿松石的重视和喜爱,从而将绿松石作为佩钱的材料使用就显得合乎其民族习俗了 。
此两枚(实际是三枚)辽代绿色石契丹文背龙凤纹钱币,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某牧民于沙坑中发现出土 。而这一地区也正是大辽之核心领地 。由于其材质特别,又是契丹文,故可为辽代钱币再添新的材质品种,极具研究价值 。尤其是通过此可再次证明辽代钱币文化之博大辉煌,钱币是契丹人的图腾 。当然,由于其发现十分稀罕,其较高收藏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
十分罕见的辽代绿松石对钱 出土辽金绿松石特征

文章插图

十分罕见的辽代绿松石对钱 出土辽金绿松石特征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