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碗特点( 三 )


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碗特点

文章插图
图9 洪州窑隋代青釉戳印钵


| 胎釉特征 |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瓷原料有所差异,各地采用瓷土原料和配制原料方法的不同,决定窑场不同时期产品的胎釉色调和质地的差别 。


东汉、三国、隋代、晚唐五代时期,洪州窑酱褐釉瓷器原料选择不精,胎质较粗,淘炼不精,含沙粒,常见气泡,但是烧成温度较高,胎骨坚硬致密,胎色较深(图10),呈深灰色、黑灰、深灰泛紫红色,以深灰色或铁灰为主 。尤其是隋代酱褐釉瓷胎杂质较多 。唐代酱褐釉瓷虽然胎色也很深,呈深灰、铁灰色,但是与其他时期的酱褐釉瓷器不同,制作精致,淘洗更加精细,胎质细腻,质地坚硬 。


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碗特点

文章插图
图10 洪州窑隋代褐釉四系盘口壶


东汉晚期至东晋、隋代、唐代,青釉瓷的胎质细腻,坯泥都经过充分淘洗和长时间的陈腐,胎质疏松,胎色较浅,呈灰、灰白、灰黄、灰泛红紫色,以灰、灰白色为主 。整体上南朝的胎质略胜一筹,绝大多数呈现白或灰白色 。南朝青釉器物精美者,含杂质较少,胎色以灰白色为主(图11);胎质粗松厚重者,呈浅灰色,甚至少量深灰色 。


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碗特点

文章插图
图11 洪州窑南朝青釉莲瓣碗


洪州窑瓷器施釉的方式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内壁满、外壁不及底施釉;第二种,口沿以及外壁不及底施釉;第三种,内外壁全部满施釉;第四种,碗盏类圆器内底心刮釉露胎、外壁及底施釉;第五种,内外壁分别半施釉 。器物施釉技法单调,器物内壁采用荡釉法,外壁用蘸釉或涮釉法 。


器物自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多数碗盏类圆器采取内壁满、外壁不及底施釉,琢器类则口沿及外壁不及底施釉 。其中东晋时期有少量精致的高档产品,如盘口壶、唾壶、点彩弦纹碗、弦纹碗、盖盒等,内、外壁满施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晶莹,玻璃质感强 。使用支钉间隔装烧,内、外底足留存有支烧的痕迹 。南朝时期有一类使用圆柱状间隔具装烧的碗盏圆器,碗盏类圆器内底心刮釉露胎、外壁及底施釉 。隋唐时期,碗盏类圆器流行内外壁半施釉 。


东汉晚期、三国、隋代褐釉瓷器的釉层较厚,颜色较深,呈现青褐、黄褐、青黑色,以黑褐和青黑色为主,胎釉结合较牢固,少见垂釉和脱釉的现象 。隋代酱褐釉瓷器制作较为粗造,器物变形,胎釉不精 。釉面开细冰裂纹,局部釉层脱落,有流釉现象 。唐代由于追求釉面的效果,青釉釉层厚而均匀,饱满滋润,釉面柔和,光泽感强,以釉取胜,酱褐釉色多呈青褐、黄褐色,与陆羽《茶经》描述的褐釉相同,使洪州窑的产品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飞跃 。晚唐五代酱褐釉色多数为深褐、褐、黑褐色,少量为黑色,釉层脱落严重 。


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碗特点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