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管积液症状( 二 )


1.2.2免疫组化采用二步法Envision染色,(1)脱蜡,水化组织切片;(2)预处理组织切片(据一抗具体说明而定),酶修复或热修复;(3)蒸馏水漂洗,置于PBS中;(4)滴加3%的过氧化氢阻断过氧化物酶,避光孵育30min;(5)蒸馏水漂洗,置于PBS中5min2次;(6)在37℃下一抗孵育120min;(7)PBS漂洗5min2次;(8)在37℃下Envision孵育45min;(9)PBS漂洗5min2次;(10)色源底物溶液DAB显色,光镜控制;(11)蒸馏水漂洗;(12)复染封片(试剂由基因公司提供) 。
2结果
【乳腺管积液症状】2.1临床资料导管癌:
年龄29~65岁,平均48.9岁,全部为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现乳腺包块,乳腺皮肤均无桔皮样改变 。乳腺纤维腺病、纤维 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上皮增生:
年龄17~48岁,平均33岁 。
2.2巨检浸润性导管癌:局限性肿块最大为10cm×10cm×10cm,最小者0.5cm×0.5cm×0.5cm,平均直径3.5cm,45例肿块无包膜,5例肿块有包膜,切面灰白,质硬到质中等,部分病例切面呈粉刺样改变 。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内上皮增生:
25例有包膜,切面灰白质中,其中部分肿块呈结节状增生,25例无包块,切面灰黄或灰白,质韧,边界不清 。
2.3导管癌标准导管癌分为两组微浸润导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1,2],浸润性导管癌标准:
(1)细胞异型,细胞核增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浆比例增大[3,4] 。
(2)细胞排列极象紊乱,瘤细胞在导管内形成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3,4] 。
(3)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癌细胞周围的纤维间质增生,与癌细胞接触处出现增生的纤维间质断裂,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细胞巢周围阴性,或者癌细胞巢周围阳性出现断裂,不能围绕癌细胞巢周围一圈 。
见图1~3 。微浸润性导管癌标准:满足前面三条标准,同时满足有一个或几个小而清楚的显微镜下小灶性浸润纤维间质[1,2] 。乳腺增生性病变包括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乳头状瘤病、导管内上皮增生 。
见表1 。
3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和临床医师对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诊断必须准确可靠,提高病理诊断的重复性 。对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可靠性判断,希望能选择出最有效的诊断标准 。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可简化为三
(1)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浆比例增大 。
(2)瘤细胞排列失去正常的极性,瘤细胞在导管内形成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 。
(3)癌细胞浸润间质,癌细胞周围的纤维间质增生,与癌细胞接触处出现增生的纤维间质断裂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判断有无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在导管癌的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时癌细胞巢周围Actin染色阴性或者断裂,不能围绕癌细胞巢周围一圈 。所有的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瘤病、导管上皮增生Actin染色上皮巢周围出现一周明显的阳性,在乳腺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上皮增生的假浸润时Actin染色上皮巢周围出现一周明显的阳性 。
满足(1)(2)(3)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满足(1)(2)而不满足第三条(3)不能诊断浸润性导管癌 。
用这三条标准进行判断在取材充分的情况下,几乎不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在本次研究中还比较了高CK和层粘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增生性病变的显微镜下表现不具备很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不能用来判断瘤细胞是否浸润周围间质组织 。
乳腺导管癌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