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二 )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2.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3.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2.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FIII来自组织 。
FIII分子可与血浆中的FVII结合,从而激活FX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这一过程首先是血液与带负电核的异物表面接触时,相继激活FXII、FXI、 FIX和FX 。
FX激活以后的凝血过程是共同的通路,主要包括在血小板磷脂膜表面形成Xa-Ca
2+ -V-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并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形成坚固的凝血块,完成凝血过程 。
扩展资料:
凝血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如血友病(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损伤也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Ⅷ 。又如发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脏中合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 。
缺乏维生素K,将会出现出血倾向;应用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良的症状 。此外,在实验室或临床工作中,可按需要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各个五一节,采取不同措施,达到延缓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 。如手术后为防止出血,可在手术部位施加凝血酶、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还可用温热的纱布、棉花或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促凝止血 。
3.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文章插图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4个 。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 。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 。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 。
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 。
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 。
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 。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