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玉文化 玉的象征意义及专业知识( 二 )


【诗经中的玉文化 玉的象征意义及专业知识】

诗经中的玉文化 玉的象征意义及专业知识

文章插图
西汉 右夫人组玉佩
其三,《诗经》不少篇章写人物时“以玉为饰” 。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由于周代“礼玉制”的确立,读书人又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 。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喜欢佩带玉饰 。
在《诗经》中,玉作为一种装饰曾被多次写到 。如《秦风·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 。”《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小雅·大东》:“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鞞琫有珌 。”《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毋庸多举,可见,周人对玉饰是何等重视 。周代等级制度森严,上下尊卑有序,也由此形成了以“合礼”为美的审美观,而最能表现德的名物就是玉,是“合礼”的表现形式 。《诗经》中在描写人物,特别是上层贵族之时,几乎都要写到玉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君子的“玉”“德”世界 。
其四,《诗经》中形容描摹君子时常以玉比德 。
《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 。”“君子”一词在周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赞美卫武公的学问道德之精益求精;《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赞美人有才德;《秦风·小戎》写女子怀念远征丈夫时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语,《郑笺》:“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 。玉有五德 。”《小雅·白驹》是一首别友思贤的诗,其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形容友人的品德像玉一样纯洁 。王先谦《集疏》:“‘金玉’者,珍重爱惜之意,恐其别去后不通音问 。”《大雅·卷阿》歌颂周王礼贤求士,写群臣出游、群臣献诗的盛况:“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以圭、璋比德,描摹其风仪及其感召力量 。诸如此类,均以君子如“玉”来美化其人物形象 。
诗经中的玉文化 玉的象征意义及专业知识

文章插图
《诗经》中的玉文化是当时社会人们用玉方式、用玉观念以及用玉心理的一种真实表现 。上述几种典型的模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种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典范的文化意义与诗史意义 。它是先民们类比性的借喻思维的诗化表现,诸如《诗经》中“礼玉”的普遍运用也是孔子等儒家提出“玉德”说的一个契机 。如后来《礼记·聘义》中提出玉的十一德行,即仁、义、礼、智、信等,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有的伦理核心概念 。
孔子将儒家君子人格塑造的审美理想外化,首先是符合了原始宗教人们的玉崇拜心理 。其次从玉的属性特点来看,玉具有温润和泽的审美特征,而孔子也是善于运用“取譬”和“类比”的方式作为推论形式 。礼是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 。《论语·雍也》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要以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对学习《诗》极为重视,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切磋琢磨”本是玉石制作的方法,这里用来比喻治学、修省深入研讨,精益求精 。又《论语·先进》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复白圭,即反复诵读《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孔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时地提出了“玉德”说,不仅是对《诗经》玉文化的引申和发挥,而且体现了儒家之审美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