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因常识


手足口病的病因常识

文章插图
日常生活当中手足口病特别的可怕,会有很多的儿童出现相关的症状,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会带来相当严重的侵害,当前来看诱发手足口病出现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接下来为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因有哪些呢 。
【手足口病的病因常识】手足口病的病因:
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疾病 。先发现咳嗽、流鼻涕、烦躁、哭闹,多数不发烧或有低烧,发病1-3天后,于手、足及口部出现红疹,疹子的直径约3毫米左右,当红疹转为水疱后会传染给别人 。生长于手足的红疹较不易影响宝宝的情绪,但口中水疱破裂则会使宝宝因剧痛而不肯进食 。宝宝会经常流口水,并有发烧及不安等症状 。
此病病情较为温和,可以自行痊愈,不过为防止脱水现象,应多喂宝宝开水、果汁等饮料 。如果患儿持续发烧、呕吐、烦躁不安,应去医院请医生密切观察、治疗 。本病的预防很重要,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戏,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本病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 。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 。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现称为口疱病毒(APHOVIRUSES) 。呈球状颗粒,直径为22~30NM,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和亚洲-1型 。至少有63个亚型 。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 。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偶有C型 。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 。患病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粪、乳汁均带有病毒 。
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发病,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 。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 。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受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污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 。
在认识上面的介绍的之后,大家了解到了手足口病的具体发病因素是什么了,手足口病会波及到较多的孩子,让他们的手足方面瘙痒严重,而且给患儿带来了痛苦,各位家长应当警惕手足口病的出现,认真了解此病的发病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