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婴儿口腔保健法则


父母必读:婴儿口腔保健法则

文章插图
相信父母们都知道,宝宝长了牙就要刷牙,但是没有长牙宝宝的口腔清洁,却被许多父母忽略了 。现在就让我们帮你,建立正确的口腔卫生观念,让你的宝宝拥有一口令人称羡的好牙!
观念篇 宝宝在长牙之前,都是靠吸吮乳汁、果汁或是各种流质的辅食,来获得营养和水分 。这些流质食物,很容易附着于口腔周围的软组织黏膜上,例如上下嘴唇与牙齿之间、口腔底部黏膜、咽喉黏膜等 。细菌的温床 乳汁的营养价值特别高,若是长期滞留在口腔黏膜上,就会变成口腔内细菌生长的温床 。一些感染可能造成宝宝口腔黏膜肿胀甚至出血,例如泡疹病毒等 。可能伴随着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食欲也可能下降 。口腔的症状,有时是在疑似感冒症状改善后才出现的 。如果是牙齿已经萌发,肿胀的牙龈更易造成食物的残留,适当的清洁可以减缓牙龈发炎 。由于发炎,清洁时可能会出血,可用湿的纱布或棉棒代替牙刷来清洁,若能尽量清洁干净,出血情形会获得改善 。妈妈在喂食乳汁时,要防止过热,以避免增加宝宝的不适 。一般这些症状会在1~2周改善,若症状持续则应再就医处理 。用开水漱口 喂宝宝喝奶或果汁时,爸妈要注意维护宝宝口腔的清洁 。爸妈可以用喂奶后再喂些白开水,冲洗或冲淡附着于口腔黏膜上的食物,以降低口腔发生病毒感染的几率 。纱布清口腔 爸妈也可以用干净的纱布,缠在手指上蘸些开水,把宝宝舌头及牙龈处的奶渣擦拭干净,最好每次餐后清洁1次,而最少每次睡前要1次,包括午睡及晚上睡前 。
长牙篇 1岁之前会长牙 从宝宝出生开始,爸妈就要为宝宝清洁口腔 。等到长出乳牙时,更要为宝宝彻底做好牙齿清洁的工作,才能维持口腔健康,预防奶瓶性龋齿的发生 。时间 许多宝宝大约在6~7个月大时,开始长出第1颗牙,到了1岁,通常已经长出6~8颗乳牙 。不过,并非每个宝宝长牙的时间和顺序都一样,只要在1岁之前长出第1颗牙齿,就可以算是正常 。征兆 宝宝要长牙时,牙肉的地方会有一点鼓鼓的,甚至会有红肿的感觉 。这是牙齿要突破牙肉表面的前兆 。顺序 一般而言,宝宝长出的第1颗牙,是在下颚正中间,称为“下颚正门齿” 。每个宝宝的情况不一定相同,也有先长上颚门牙的宝宝,但大多还是先长出下颚门牙 。在下颚正门齿长出后,会陆续长出下颚侧门齿、上颚正门齿、上颚侧门齿、后方臼齿,约3岁前会长齐20颗乳牙 。不适 当宝宝长出第1颗牙时,爸妈可能就会发现宝宝比以前更会流口水,还经常把东西放入嘴里咬 。这时候的宝宝可能会有点不舒服,而且情绪也较容易起伏 。爸妈可在清洁口腔时,顺便帮宝宝按摩牙肉,舒缓宝宝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长牙时并不会高烧不退,或者有上呼吸道不适,例如咳嗽、流鼻水等症状 。若有这类症状的发生,并非长牙引起的,一定要尽快就医治疗 。奶嘴VS长牙 也许有许多爸妈都有这样的疑虑,“吃奶嘴到底会不会影响牙齿的发育?”正确使用奶嘴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宝宝牙齿发育的 。有的宝宝因为吸吮奶嘴过于用力,而影响了前门牙的咬合,形成了“暴牙” 。甚至有的太过用力,连整个齿槽骨(包围牙齿的骨头)也都变形 。就算换成恒齿时,也是一样暴牙 。如果宝宝常常把奶嘴吸坏,就要注意是不是有过于用力吸吮的问题 。
看牙篇 长牙前先看牙医 很多爸妈都认为,宝宝还小,不需要刷牙,当然更不用说“看牙医”,而且牙齿又没有疼痛的问题,应该不需要多此一举吧 。其实这是不对的 。获得口腔信息 第一次口腔检查的目的,是评估宝宝罹患口腔疾病的几率、规划口腔保健的计划以及决定日后回诊的频率等,所以第一次口腔检查应该是很轻松的,通过较简单的检查方式,获得宝宝口腔牙齿的健康信息,同时提供爸妈居家照顾的参考 。建立良好口腔保健习惯 龋齿通常是因为饮食习惯及清洁口腔习惯不佳 。因此,宝宝长牙前看牙医,爸妈可以获得正确的观念,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口腔清洁的习惯 。爸妈也要有一口好牙 有项研究指出,宝宝口中的细菌,约有70%与妈妈或照顾者相同 。从这项研究可以得知,妈妈口中造成龋齿的细菌,可能会传递给宝宝,因此妈妈若有龋齿,宝宝龋齿的几率就会提升 。爸妈或是照顾者若有龋齿,也应该要将龋齿治疗好 。预防胜于治疗 若是在口腔疾病发生后,才接受牙医专业的治疗与照顾,通常已经比较晚了 。因此,在宝宝有长牙征兆时,就可以做第一次的口腔状况评估,同时可询问医师有关宝宝长牙以及清洁口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