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常识到底是什么

手足口病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的症状,而且身体上还会出现很多的红疹,此病当前是极为多见的,因此家长们需要多去了解手足口病,在这里就由小编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手足口病的相关常识有哪些 。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已有近30年历史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 。
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染源,也可通过空气飞沫,或经口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6月可达到高峰,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极易造成暴发流行 。
据介绍,3岁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由于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很多,不同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会获得终身免疫 。
因此,手足口病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流行 。另外,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儿一年有可能被多次感染,患上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的常识到底是什么】据介绍,由于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又没有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因此,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教育公众认识手足口病,讲究卫生,加强管理 。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应开始于早春疾病尚未流行时,加强监测,发现早期病例,早隔离,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在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
了解到了上述的相关介绍之后,对于手足口病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这种疾病十分多见,为此我们应当提高重视,在孩子出现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之后,要注意先隔离,然后进行相关的治疗,注意他们的卫生,还要饮食清淡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