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 。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 。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 。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 。”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 。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 。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 。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 。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 。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
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 。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 。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
- 那些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教育方式
- 孩子学才艺 别错过最佳年龄
- 小舌头 传达孩子的疾病信号
- 这3种孩子的免疫力很差,家长早预防,孩子以后少生病!
- 家里两个孩子怎么分床
- 孩子面黄肌瘦胃口不好,“扎手指放血”治疗到底靠谱吗?
- 孩子有口气是怎么回事?
- 看大宝耳朵知二宝性别 快看孩子的耳朵是否如愿以偿
- 孩子唱成人歌曲可能损伤声带
- 高温天气孩子要防“冻”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