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二 )


全球科学界还采用多种方法寻找系外行星,从1995年发现首颗系外行星,截止到2020年11月16日,发现的系外行星总量为4373颗 。从这个数据来看,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发现,就占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总数的60%以上 。
“开普勒”如何寻找系外行星?现在科学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很多,如最早那颗行星就是利用视向速度法找到的,此外还有微引力透镜法、天体测量法、计时法、掩星法等等 。这些都是通过间接观测,通过物理学原理测算出来的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文章插图
系外行星都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恒星光变和引力摄动等方式“测算”到的 。因为系外行星视角太小了,到现在用直接成像法找到的行星只有100余颗,这种方法找到的行星都是巨大的“热木星”,也就是温度在600~2000K的年轻类木行星,其中绝大部分质量有木星数十倍 。
直接成像也不是能够直接“看到”,而是通过恒星不可见的红外光变化来“测算” 。这些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都有一套很复杂的理论,今天就不展开说了,只说说掩星法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文章插图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采用掩星法 。掩星法又称凌日法或凌星法,就是通过观测系外行星在视向上横穿恒星表面时,恒星光度发生细微变化来确定行星存在的方法 。
因此“开普勒”上装置的最重要仪器就是NASA研制的高精度太空光度计,其主要功能不是得到行星清晰图像,而是通过对恒星光度测量,获取恒星的光度变化,从而计算出有没有行星围绕的结论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文章插图
“开普勒”对一颗m(V)=12类似太阳的恒星观测6.5小时,可检测出20ppm(百万分之二十)的综合光度变化,而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凌星时造成的光度变化约84ppm 。
“开普勒”就这样在轨道上定向观测10万颗恒星的光度,通过恒星光度细微变化来检测是否有行星凌日,并计算出凌日行星的公转周期、轨道大小、凌日深度、行星大小等等,还能通过对行星母恒星的光谱、光度等参数测算,得到其质量,从而推算出行星是否在宜居带 。
“开普勒”的里程碑式发现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文章插图
“开普勒”升空之前,科学界发现的系外行星基本都是大质量大体积的“热木星”,“开普勒”升空后,发现了大量与地球差不多的较小类地行星,还发现了首个具有6行星的恒星系统,首个围绕着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发现围绕着类太阳恒星运行的最小行星等等 。
为了大家阅读方便,特别说明一下行星的命名规则:就是恒星名字后面,根据靠近主恒星的行星顺序,依次命名为b、c、d、e、f、g、h等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前面都冠以开普勒恒星名称,如开普勒20就是恒星名称,开普勒20e就是靠近开普勒20恒星的第4顺序行星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很神奇 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

文章插图
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小行星,这两颗恒星的半径分别是地球的0.8倍和1.03倍,是距离我们约950光年的恒星~开普勒20系统中,五颗行星中的两颗 。开普勒20是一颗类太阳恒星,质量约太阳的91%,表面温度略低于太阳,约5466K 。这两颗类地行星距离主星太近,一般认为不适宜生命存在,而其他几颗行星都是类木行星 。
但这个发现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终结了没有发现系外小行星的历史 。
“开普勒”发现的最小行星是开普勒42恒星系统中的行星,这是一颗距离我们只有126光年的红矮星,质量只有太阳的0.13倍,光度只有太阳的0.24%,目前发现它有三颗行星相伴,其中的开普勒42b体积约地球的0.78倍,开普勒42c体积约地球的0.73倍,而开普勒42d的体积只有火星的1.97倍,是迄今发现最小的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