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熬中药的相关知识小科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推崇养身之道 , 大多数的人生病以后选择用中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 她们认为中药比西药的副作用要少 , 对人体的伤害会相对少些吧 。
话虽如此 , 可是还有许多朋友并不知道中药要如何熬制 , 其实 , 熬中药里面的学问可不小 , 首先熬中药的器具选择就很重要 , 其次是火候、时间的把控 , 往往很多朋友熬中药时不是水放多了流出来 , 就是水放少了二次、三次添加 。
述不知这样熬出来的中药 , 其药效并非是最有效果的 。那么 , 中药怎么熬效果才最佳呢?正确的熬中药的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呢?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熬中药的相关知识小科普

文章插图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 , 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 其传热均匀缓和 , 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 , 也可选用搪瓷锅 , 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 , 铜锅 , 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 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 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 , 使药液的颜色加深 。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 。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 。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 , 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
【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 , 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 。加水少了 , 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 , 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 。加水多了 , 煎煮出的药液多 , 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 , 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 , 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重量相同的药物 , 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 , 吸水量自然就多 。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 , 吸水量就少 。
因此 , 煎煮花 , 叶 , 全草类药物 , 加水量就要多一些 。煎煮矿物类 , 贝壳类药物 , 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 , 是将药物放入锅内 , 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 , 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这种加水方法 , 简便易行 , 又很容易掌握 。
【煎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 , 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 , 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 , 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 , 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 , 叶 , 茎类为主的药物 , 浸泡时间为1-1.5小时 。以根 , 种子 , 根茎 , 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
2、煎煮次数: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 。实践证明 , 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 , 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
3、煎药的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 , 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 。所谓文火 , 就是弱火 , 温度上升缓慢 , 水份蒸发较慢 。所谓武火 , 就是强火 , 温度上升快 , 水份蒸发的也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