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兰花的短语


赞美兰花的短语

文章插图
中国人栽培兰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春兰、惠兰,还是建兰、墨兰,其叶修长,其花芬芳,以质朴文静的气质为世人所喜爱,并被赋予高洁典雅的品格 。古人对兰花颇有偏好,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所以咏兰诗层出不穷,让人品味不尽 。
香为兰花之魂 。孔子曾赞誉兰花为“王者之香”,并作《猗兰操》,以为寄托,《孔子家语》中亦有记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清代程樊咏怀道:“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兰花的香淡而悠远,令人闻之神清气爽,但兰花却非媚人而香,而是香为魂魄,魂魄自香 。杜牧写兰溪之美:“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兰花沾了水露,愈加清香 。杨万里写诗素来有趣,咏兰也不例外:“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 。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意思是说兰花之香岂能藏得住,清风也会自觉将清香托送啊 。明代李日华描绘兰香极其传神:“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妙处就在于这似有似无之间 。明代文徵明还有两句妙句:“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与兰花处如与善人居,久而不闻,其身已同化,打开窗来,自是香远益清矣 。
清为兰花之形 。兰花有着飘逸的叶姿,端庄隽秀,对月临风,得到“君子”“雅士”“幽人”等诸多称颂 。陶渊明作诗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此诗从幽兰与清风的关系说起,清风眷顾幽兰,而幽兰本身也有别于萧艾等恶草 。明代张羽写兰花之姿格外生动:“泛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兰叶碧,清姿舒,其线条婉转流畅,以淡雅之品味,成审美之极致 。朱熹也很喜欢兰花的清新气质,有诗道:“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诗人特地制造简疏栏杆去呵护四五兰花的清香及清姿,那可不是普通草木,而是与诗人朝夕相伴的灵魂知己了 。南宋赵孟坚喜画兰花,他题墨兰图道:“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画与诗都寓意深远,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 。
幽为兰花之韵 。兰花不同于众芳,从来不是热烈的,其开与落都不求人知,透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与自爱 。清代康熙皇帝有一首《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不趋俗,不喧哗,为自己而开,绽放真实的色彩,这同时彰显了“君子慎独”的美德 。元代揭傒斯也曾说:“深谷煖云飞,重岩花发时 。非因采樵者,那得外人知 。”与兰花的一场邂逅,是人生的偶遇,而非能够刻意求来的 。王安石写过一首佛教意味很浓的诗来分析兰花之幽:“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兰花千年以来隐居深山,不出森林旷野等阿兰若之地,又岂会遇到乾闼婆这样的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灵呢?入世的王安石在困扰与挣扎中,有时也不免向往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出世精神 。明代董其昌作诗道:“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此诗表达了在种兰画兰赏兰怜兰的过程里,追求一种与兰融为一体的人格理想 。
贞为兰花之性 。说到古人对兰花的痴爱,屈原应是最重要的源头 。屈原在对“香草美人”的吟咏中,反复抒发着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愫,他在《离骚》《九歌》等诗篇中写道:“余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兮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在屈原的笔下,兰花是具有生命的,是人生的伴侣 。他希望天下处处皆是有德君子推行“美政”,他痛恨祸国殃民的宵小之徒,最终他以赴渊来殉国报国,为后世树立起了为国担当的丰碑 。南宋郑思肖便是随从者,他擅画墨兰,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其意是故国土地已被掠夺,有权贵逼迫他画兰,他怒斥:“头可断,兰不可得也!”他自己在一幅兰花图上题诗道:“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空山之中,以天为春 。”以兰明志,其志如磐,展示了浩气长存的坚贞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