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已复礼为仁” 。为了推行其主张,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典籍整理 。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为早期语录体散文,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
【樊迟仲弓问仁翻译全文 樊迟问仁的原文及翻译】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节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论语?颜渊》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
【提示】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仁”的思想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
本文辑录了《论语》中三则孔子有关“仁”的论述 。其中第一则语录主要强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君子都不能违背“仁” 。第二、三则语录则是孔子答弟子问仁 。在《论语》中,学生向孔子问“仁”次数很多,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大都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本文辑录的第二则语录中,孔子强调要尊重别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则语录则强调要爱人 。《说文解字》:“仁,亲也 。”《礼记?中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存在的亲亲之心,推广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与墨子主张的“兼爱”不同,是推己及人的有差别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