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历史渊源 大暑的来历和风俗

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 , 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 , 太阳到达黄经120°时 。

大暑的历史渊源 大暑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一、大暑的节气由来
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 。该书中明确指出 , “夏三月中气 , 小满、夏至、大暑” 。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 , 大暑就在其中 。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 , 六月中 。小大者 , 就极热之中 , 分为大小 , 初后为小 , 望后为大也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 , 六月中 。暑 , 热也 ,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 月初为小 , 月中为大 , 今则热气犹大也 。”“斗指丙为大暑 , 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 , 故名曰大暑 。”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气温最高 , 同时 , 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 , 分水生与陆生两种 , 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 , 
大暑时 , 萤火虫卵化而出 , 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 , 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 这大雨使暑湿减弱 , 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
二、古人如何过大暑
由于酷热气候 , 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 , 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 。为了消暑 , 还发明了种种民俗 , 在古代尤为昌盛 。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 , 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 , 供人们消暑 。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 , 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 。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 , “每日赐近臣冰 , 人四匣” 。明代还会在立夏日 , 赐冰给文武大臣 。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 。
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 , 直到清代仍存 , 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 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 , 亦太平之音响也” 。
至晚清 , 北京仍有赐冰之举 。从暑伏日到立秋 , 各衙门例有赐冰 , 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 , 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
沿湖赏荷花 , 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 。盛夏六月荷花盛开 , 无论北京、杭州、南京 , 人们在傍晚时分 , 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 。
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 , 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 。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 , 乘船夜游秦淮 , “呼茗清谈” , 赏月观景 , 风光无限 。
三、大暑的节日习俗
大暑时气温最高 , 雷阵雨较多 , 在中国很多地区 , 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在很多民间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 , 如饮伏茶、喝暑羊、吃仙草、晒伏姜、吃荔枝等 。